您当前所在位置: > 电竞 > 昔日回顾

泾县的金斗六合同乡会_董自强

时间:2020-03-11 12:03:47  来源:  作者:网络

原标题:泾县的金斗六合同乡会

作者:叶彩霞 吴小元

制作:童达清

第600期

泾县东乡的移民较早,嘉庆时在京师为官的朱珔闻家乡出赀平粜,而江北流民移入者甚众,忧虑之余赋诗:“社谷输成已发囷,乡园强半居流人。授衣卒岁嗟何恃,争奈青黄接暮春。”担心朱氏田园为外人所占。太平天国战争,泾县东乡又成为主战场,当地死亡和外逃的很多,田地荒芜,因而官方出台招垦政策,动员移民垦荒。在地方成立招垦局,借与农民牛种银两,鼓励其开荒。因而湖北、安庆等地移民蜂拥而入泾县。

民国初年,国民政府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集会结社的权利。同乡会组织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外地客民在泾县也建立了自己的同乡会,如江西同乡会,会长刘耀南;两湖(湖南湖北)同乡会,会长吴海山;太宿(太湖、宿松)同乡会,会长朱逸韶(后并归六邑);六邑同乡会,会长叶绍元(又称同安公所,六邑即桐城、怀宁、潜山、望江、太湖、宿松);金斗六合同乡会(舒城、庐江、芜湖、巢湖、合肥等),会长刘寿乔。其中以在东乡的金斗六合同乡会最有代表性,它在维护会员的利益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民国十三年(1924),因干旱,市场上粮食供应紧张,以金斗六邑为代表的外来人员无处买米。因朱氏大宗祠储有三五年之粮,另外还设有义仓,专供朱氏孤寡老弱病残者之用,急时用于备荒,故金斗六邑的外来人向朱氏大宗祠要求买粮,但经管人不肯出售,推说是专供朱氏本姓子孙,不能外售,因此双方发生争执。

时有六邑帮负责人董自强(桐城人)带人出面交涉,双方互不相让动起手来。董自强原地拔起两棵桑树为武器,眼见朱姓人少抵挡不住,这时有一个旁观者(绰号叫麻雀的朱氏后生)会一些拳脚,爬上树折断树枝向董自强抛去,同时一跃而下将董自强压倒在地,捆绑于祠堂大厅之上,并紧闭大门。对方一见赶紧回家请青壮年有数百人复至大祠堂,携长石撞南祠堂大门。而朱氏也不甘示弱,派人四处鸣锣,发动成年男丁汇集对阵。同时朱氏向县府告状,说董自强等为首抢粮。而六邑帮又将总会会长叶绍元请来,双方在榔桥茶馆评理谈判。

叶绍元为人较正直,威信高,在谈判桌上首先批评了董自强不应当先动武,然后向朱氏提出要求,要顾全大局:朱府的积谷用意是在备荒,值此大荒之年,为何关仓不肯售粮,其意何在?朱氏一贯有矜贫恤独的美德,难道要坐视周边百姓饿死不成?朱氏不仅不思自责,反而污告对方百姓抢粮,错上加错,无怪外姓要群起而攻之。朱氏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得应允。朱氏最终决定分期定量,按每人每次供应稻谷一斗。双方的粮荒之争终于平息,就此也保住了许多人的性命。

1931年国民政府公布了《人民团体组织方案》及其修正案,各社会团体纷纷重新组建和登记。民国三十三年(1944)八月十一日,以刘寿桥、罗常僧、颜东海、杨清泉、张新民、孟继儒、徐承钰等为首的二十二人向当时的泾县国民政府县长黄鼐呈函一份,请求 “在榔桥河地方购买会馆房屋一所,定名曰金斗六合旅泾东乡同乡会,并遵照《人民团体组织法》拟订章则一份,合并备文呈请鉴,并请发给许可证及图记式样各一件,以资遵行,俟筹备就绪即召开成立大会,届时再行恳请派员指导”。同时附章程草案一份。黄县长批文为:“准予组织,仰定期召开筹备会选举各筹备员,并呈报来府,派员指导。”在将开会日期具体上报后,政府回文曰:“呈及附件均悉,经核与同乡会组织法之规定,尚无不合,应准组织。”并分别指示如下:“一推定筹备员,订期召开筹备会议,并将筹备员名册报府凭核;二派本府社会科科员杨小春为该筹备会组织指导员。”

金斗六合旅泾东乡同乡会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章程草案,确定它的宗旨为:团结力量以求会员生活之福利、集中意志以促抗建事业之成功;所在区域为泾县东乡(即榔桥、马渡、溪头、汀溪等四乡);组织机构上,会员大会及理事会会员大会为本会之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为平时之执行机构,入会对象为凡旅居泾县东乡之舒、庐、芜、巢、合各地籍住户,但是有违背三民主义之言行者、有不良之嗜好者、曾受刑事处分或通缉有案者、无正当职业者除外。同乡会设总务、教养、垦植、合作四股,均系义务职。会员大会每年二月及十月份各召集一次,理事会每月月中召集一次,但均由理事长负责召集;会费缴纳以户为单位,每户暂定缴纳会费一百元,其经济能力薄弱者得酌予减少,倘遇特别兴利事项所需经费,则视各会员量力乐捐,其出纳款项按期交会审核之。

金斗六合旅泾东乡同乡会在成立之初,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联系该地同乡互济互助,团结一致;调和与当地人的共处关系,以防外人侵犯,得尽帮助之力;另外对地方公益事业,以会费的多寡,尽力相助,修桥铺路、资助贫苦同乡子弟升学,救济同乡发生特殊事故等。但是到后期,因为经费筹措的困难,加上社会民主化、商业化的进程,同乡会所固有的的乡土观念、地域观念被打破,这种在产生之初即“以家乡观念为背景的组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金斗六合旅泾东乡同乡会持续到解放战争前夕,即告解散。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游戏网

相关下载

玩家评论

明清宁国商人新探(二)_泾县

原标题:明清宁国商人新探(二) 作者:董家魁 制作:童达清 | 二、宁国商人的贡献 2.开拓市场,加速经商地区商业发展 商人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无论是坐贾还是行商,详情>>

阅读: 5
日期: 2020-02-27
亦谈李白《赠汪伦》诗_泾县

原标题:亦谈李白《赠汪伦》诗 查从俭 第667期 李白有首《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诗中歌咏友情详情>>

阅读: 5
日期: 2020-02-24
泾县俗语略考(下)_手巾

原标题:泾县俗语略考(下) 叶彩霞 吴小元 第522期 四、泾县俗语的哲理性和戏谑性 泾县俗语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很普遍,它是普通大众生活经历和智慧的高度总结,详情>>

阅读: 1
日期: 2020-02-17
清代宁国府进士群体的初步考察(二)_泾县

原标题:清代宁国府进士群体的初步考察(二) 刘佰合 微信版第249期 摘 要: 清代宁国府共产生165位进士,在安徽科举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安庆府、徽州府并为安详情>>

阅读: 8
日期: 2020-02-12
泾县竹纸调查(上)_安徽省

原标题:泾县竹纸调查(上) 黄飞松 陈彪 张航 微信版第459期 一、泾县竹纸基础信息 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0°21′-30°50′,东经117°57′-118°41详情>>

阅读: 12
日期: 2020-02-07
宁国市青龙乡章士全墓碑铭文考辨_泾县

原标题:宁国市青龙乡章士全墓碑铭文考辨 高生元 第655期 宁国市青龙乡龙阁村“其地扼西津之上游,川流至此如蛇绕龙回,下流水声终年不息。清晨日出,则满山详情>>

阅读: 18
日期: 2020-02-04
泾县进士吴焯生平述略_咸丰

原标题:泾县进士吴焯生平述略 吴小元 叶彩霞 第654期 吴焯(1818—?),字拙庵,泾县茂林人。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咸丰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六详情>>

阅读: 8
日期: 2020-02-01
翟台与泾县考溪书院_水西

原标题:翟台与泾县考溪书院 翟台与泾县考溪书院 翟 军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076期 考溪书院坐落在泾县西南部的水东翟村(今桃花潭镇),嘉靖己未(155详情>>

阅读: 9
日期: 2020-01-21
宣城市县方志考录(上)_泾县

原标题:宣城市县方志考录(上) 宣城市县方志考录(1949年以前) 刘道胜 微信版第359期 01 历史沿革 自秦朝统一后置三十六郡,宣城隶属鄣郡。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详情>>

阅读: 12
日期: 2020-01-18
石涛书画里的泾县山水_宣城

原标题:石涛书画里的泾县山水 石涛书画里的泾县山水 吴小元 叶彩霞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320期 石涛,明靖江王后裔,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因年幼详情>>

阅读: 12
日期: 2019-12-27
泾县宝胜寺的两幅楹联_寺院

原标题:泾县宝胜寺的两幅楹联 戴治中 微信版第441期 皖南泾县城郊水西山上的宝胜禅寺始建于隋唐,素有“皖南第一古刹”之称,现为安徽省重点寺院。 寺内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12-23
洪亮吉与泾县黄田朱氏的渊源_嘉庆

原标题:洪亮吉与泾县黄田朱氏的渊源 叶彩霞 吴小元 第627期 洪亮吉因编嘉庆《泾县志》而至泾县,又因受朱珔之邀而至黄田。 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详情>>

阅读: 4
日期: 2019-12-21
泾县黄田古民居的堂号_敦睦

原标题:泾县黄田古民居的堂号 泾县黄田古民居的堂号 朱规划 微信版第413期 走进黄田古民居,错落有致的马头墙,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构成一个个开放的或封闭详情>>

阅读: 10
日期: 2019-12-16
洪亮吉与《泾县志》_方志

原标题:洪亮吉与《泾县志》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72期 摘 要:清嘉庆九年(1804),李德淦知泾县,适逢宁国知府鲁铨欲修《宁国府志》而令各县修志,便延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12-14
泾县查铎墓的考证与发现_高拱

原标题:泾县查铎墓的考证与发现 泾县查铎墓的考证与发现 刘聪 第622期 一、查铎其人 查铎,字子警,号毅斋,明代南直隶宁国府泾县震山乡九都(今属安徽省宣城详情>>

阅读: 15
日期: 2019-12-12
宣城、泾县、宁国三县的古戏台(下)_里西

原标题:宣城、泾县、宁国三县的古戏台(下) 茆耕茹 微信版第392期 三、泾县榔桥镇西阳村玄坛观里外西阳之双台(庙台) 里西阳玄坛观(含戏台),原为该村胡姓家庙,详情>>

阅读: 8
日期: 2019-12-03
宣城、泾县、宁国三县的古戏台(上)_万年台

原标题:宣城、泾县、宁国三县的古戏台(上) 茆耕茹 微信版第391期 宣城自古为郡治所在。至明,演古唱今之戏曲活动,岁时节序村村锣鼓,乡乡笙歌。宣邑在地域文详情>>

阅读: 6
日期: 2019-12-02
田野记︱溪头胡氏:一个皖南家族的历史变迁(下)_泾县

原标题:田野记︱溪头胡氏:一个皖南家族的历史变迁(下) 烽烟四起: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咸丰四年(1854)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先后六次攻克泾县。据胡宪章口述(胡再详情>>

阅读: 4
日期: 2019-11-26
《点石斋画报》中的宣城风俗画(上)_泾县

原标题:《点石斋画报》中的宣城风俗画(上) 作者:童达清 第610期 《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新闻画报,光绪十年 (1884)5月8日,由英国商人麦详情>>

阅读: 7
日期: 2019-11-21
旧志中的一朵奇葩——洪亮吉与嘉庆《泾县志》_志书

原标题:旧志中的一朵奇葩——洪亮吉与嘉庆《泾县志》 高生元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068期 清嘉庆九年(1804),泾县知县吴江人周鹤立调任蒙城知县,延详情>>

阅读: 8
日期: 2019-11-20
泾县琴溪古宣州窑址调查报告(上)_五代

原标题:泾县琴溪古宣州窑址调查报告(上) 陈亮 微信版第432期 泾县琴溪镇东北约4.5公里的陶窑村,是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四周群山环绕、溪水长流。村详情>>

阅读: 7
日期: 2019-11-19
洪亮吉的茂林情结_泾县

原标题:洪亮吉的茂林情结 洪亮吉的茂林情结 叶彩霞 吴小元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89期 泾县茂林,历史深厚,人文蕴藉,明清两代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详情>>

阅读: 14
日期: 2019-10-26
宣城书院的兴起与发展_泾县

原标题:宣城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宣城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郭晓辉 微信版第421期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特色的教育机构,发源于唐末五代,至清光绪二十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10-22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_泾县

原标题: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吴放驹 第545期 张先桢,安徽合肥人。1943年随父迁居泾县,成了泾县人,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此后还成长为一详情>>

阅读: 13
日期: 2019-10-20
朱侠骨和泾县培风中学

原标题:朱侠骨和泾县培风中学 朱侠骨和泾县培风中学 叶彩霞 吴小元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37期 明万历年间,泾县张香都八甲一支迁到县内北详情>>

阅读: 7
日期: 2019-09-05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