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 电竞 > 昔日回顾

宣城书院的兴起与发展_泾县

时间:2019-10-22 10:00:58  来源:  作者:网络

原标题:宣城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宣城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郭晓辉

微信版第421期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特色的教育机构,发源于唐末五代,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诏令天下所有书院均改为各级学堂止,先后存续了一千多年。安徽最早的书院建于宋初,南宋时期得到发展,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安徽书院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其数量在全国位于前列,其中徽州府、宁国府的书院数量分列安徽省第一、第二位。如今宣城市所辖地域历史上分属宁国府、徽州府、广德州,因此在安徽书院发展史上,宣城占有重要地位。

一、两宋时期,宣城书院逐步兴起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绩溪人胡忠建桂枝书院,供宗族子弟读书。这是据现有历史资料考查统计、安徽省建立最早的书院。宋室南渡以后,战争频繁,官学衰微,同时发轫于徽州的新安理学发展很快,理学家利用私立书院作为讲学之所,掀起书院复兴运动,两宋时期安徽共建有书院32所,其中今宣城境内建有书院6所。

桂枝书院:据《绩溪县志》记载,北宋开宝八年(975)胡忠的父亲延政任绩溪县令,举家定居在龙井村(今宅坦村)。胡忠在村南的山坡上建起桂枝书院,聚县西学子、贤人,以个人钻研、相互答问、集体探讨、轮流讲学等方式,研讨儒学经典和经济之术。书院历经圮毁和复建。清初裔孙胡道荣在村东宗祠旁按原格局重建,同治间毁于兵火。清末村人在院址筑茅舍数间,创办桂枝初、高级两等小学堂。

此外,北宋政和年间,许润在绩溪磡头沈山创办了乐山书院;南宋,绩溪建有云庄书院(岭北冯村)、槐溪书院(东门外),泾县建有翠峰书院、峨岱书院。嘉庆《泾县志》记载,翠峰书院相传为南宋进士吴潜(为嘉定十年进士第一)、吴渊读书处,峨岱书院为南宋进士文澄源、文洪源创办。

二、元朝时期,宣城书院恢复发展

南宋末年,书院毁于战乱。元代建国时间不长。少数民族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重视儒学,起用儒士,发展儒家教育。在诏令设置京学和路州府学的同时,强调兴办书院。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 )曾诏令江南诸路兴办书院。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得到恢复和发展,建有书院60所。宣城境内有书院2所:绩溪翚阳书院、泾县隐斋精舍。

绩溪翚阳书院:在绩溪仁里。元忠显校尉、梅州同知邑人程璲所立,其先为歙县人,以祖丞相吉国文清公荫入官,其再世有从大父程杨祖状元辈,三世有台州录判程相,即其父也。因念其祖遗泽,构成书院,以教育子姓与其里之俊秀者。歙县人唐仲实有诗云:“槐梓连荫屋数楹,义方有在业犹精。状元宰相君家物,看取青云次第生。”元末遭兵燹破坏。

泾县隐斋精舍:在泾县。元邑人左继樗建。嘉庆《泾县志》记载:“继樗以博学明经任安庆路教授,后改钱塘令,未旬日,因疾归,筑精舍曰隐斋,终日危坐,手订大易理性诸篇,与友推究性命之学,然自下,不以贤智先人。

三、明朝时期,宣城书院繁荣兴盛

明代书院,初期较沉寂,中叶以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兴盛起来。特别是嘉靖年间王阳明的弟子罗汝芳、邹守益分别出任宁国知府、广德州判官后,宣城境内风行王阳明的心学,王门弟子遍布宣城,讲学论辩之风兴起,促进书院建设。明代安徽地区有朝段可考的书院115所,其中宣城境内有25所。

志学书院: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于宣城县北。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二《艺文志﹒志学书院记》:“罗君发挥正学,风动六城,自远来者肩摩踵接,至无所容。”故请督学御史耿定向建之。罗汝芳(1515—1588年),江西南城人,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年轻时拜习王阳明的《传习录》,后师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颜钧。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退居故乡达10年之久,他四处游访,考察社会,探究学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任宁国知府后,宣讲哲理,教化士民,发人“良知”和济人急难。被誉为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书院祀王阳明,延请邑人沈宠、梅守德、贡安国共讲席。万历十七年(1589)志学书院迁址南门,名正学书院,明末废。

同善会:嘉靖间,宣城王门弟子贡安国为追念其师遗教,阐扬王学,在泾县组织同善会。贡安国,字玄略,号受轩,宣城人,仕至知州。师欧阳德,王畿门人。与会者主要是宣州六邑之士,主讲王学,成为皖南传播王学的学术中心之一。

宛陵精舍:嘉靖间,宣城知县姜台建。光绪《宣城县志》记载:“初建时,诸生集其中,讲习甚盛,至隆万间风流犹未息。”万历七年(1579 ),阁臣张居正,借口整顿吏治,整顿教育,以书院“多无实学,且科敛民财”,尽改各地书院为公署(办公的处所)。知府郑继之、知县詹事讲改为理刑公署。

宣城同仁会馆:明万历中,罗汝芳弟子祁门贡士陈履祥倡学宁郡,从者甚众。邑人施宏猷等率六邑(宣城、南陵、泾县、宁国、旌德、太平)学者建馆,并于馆中祀罗汝芳、耿定向两先生。嘉庆《宁国府志》卷十九《学校志》记载:“月率一会,郡邑官及荐绅、父老、子弟讲学歌诗,或具馆谷。每岁四月朔,大会三日,六邑咸集,兴起者众。”同仁会馆宗法程朱,精研理学,与徽州的紫阳书院讲会应和,成为皖南宣扬朱学的重要阵地和学术中心之一。

复初书院:为明嘉靖初判官邹守益所建。邹守益 (1491—1562),江西安福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弟子。嘉靖三年(1524),邹守益刚正不阿,大胆上疏力谏世宗,被贬为广德州判官。在广德,邹守益以教化治郡,建复初书院,延请王守仁(阳明)高足弟子和其他学者来讲学,并作《谕俗礼要》在百姓中宣讲。“致良知”是复初书院讲会的核心内容。明末被毁,清初重建,直至清末。

水西精舍:嘉靖三十一年(1552),督学御史黄洪昆等建,由王守仁诸弟子迭为主讲,每年两次集会,祭祀王守仁。初创时,每次集会超过三百人,名闻天下,几乎与白鹿洞、石鼓、岳麓、睢阳等著名书院相媲美。据嘉庆《泾县志》载:“水西精舍在水西宝胜寺右,…嘉靖壬子,督学御史黄洪昆、知府刘起宗、知县邱时庸建。”水西精舍后来改为书院,是阳明门下讲学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宁国府六邑大会的所在地。《泾县志》记载:“水西书院,为明中叶以来诸儒讲学之所。其盛直欲与仲晦之白鹿、子渊之石鼓,以迄岳麓,睢阳媲美焉!”清代中叶被毁。

此外,宣城境内规模较大的有泾县云龙书院、正蒙书院、喻义书院、龙溪书院、赤麓书院、蓝山书院,宁国的凤山书院、谢侯书院,绩溪的谦如书院、龙峰书院、颖滨书院,旌德的凫山书院等。

四、清朝时期,宣城书院盛极而衰

从康熙至乾隆时期,清朝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到全盛时期,与此相一致,书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达历史鼎盛时期。有清一代,安徽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书院138所。

清代皖南区域经济发达,为书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宣城(时为宁国府)境内百姓由商致富,富而重学,学以致仕。宣城境内新建、复建的书院达31所,其中泾县书院12所在全省位于前列,而旌德洋川毓文书院则为清代安徽三大书院之一(另两所为安庆敬敷书院、徽州紫阳书院)。清末,宣城境内的部分书院毁于兵火,代之以新式学校兴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诏令天下所有书院均改为各级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书院基本改制成学堂。

洋川毓文书院:坐落在旌西洋川村旁的洋山上,创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历时两年于嘉庆元年(1796)落成,由商人谭子文于家乡捐资独办。据《光绪重修安徽通志》记载,谭子文捐银二万余两,建成校舍堂馆百余间,置学田170亩,存生息银四千两,以作教师薪俸和补助学生及贫士的费用。毓文书院建成之后,不仅福泽乡里子弟,而且将招生范围扩大到“徽、宁、池、太四府和广德州”的士子们。所聘山长(书院主持)皆系极著声望的饱学之士,有详细资料可考的22位山长中,进士14人,举人8人。进士中有翰林8人,状元、榜眼、探花各1人;举人中有解元(乡试第一名)、亚元各1人。其中洪亮吉、包世臣等人均是清代文坛颇有名气的饱学之士。由于书院办学严谨,教育有方,远近生徒闻而纷至沓来。其所培养的人才也是显著的。仅嘉庆九年(1804)之前考取功名的就有70余人,其中有进士、举人、廪贡、附贡等,而且均各有著述。毓文书院创办的70多年中,名流山长汇集,杰出生徒辈出,吴景贤《毓文书院考》中称其“乾嘉时代安徽方面的一个大书院…颇能代表一时的学风”。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旌德争战多年,当地书院、书屋屡遭兵燹,“同治五年(1866)水圮”(《安徽通志馆•教育考稿•旌德县书院》)。

敬亭书院:嘉庆《宁国府志》记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府佟赋伟到任后,了解到“城南原有正学书院,而惜其久废,堂序号舍仅有存者”,感慨道“是守土者责也”,于是就是地重修正学书院,“增置学舍数十间,买田九十八亩有零”。乾隆八年(1743)改名敬亭书院。清末废。

西津书院:位于宁国西津桥东侧,康熙十六年(1677)知县马光建,民国《宁国县志》卷六《学校志》记载:“制度轩敞,设理学先儒位。置田六亩六分。……后知县陈方策复置田三号,共六亩四分八厘及理学会俱各输有田地,为膏火修葺之资。”西津书院的规制较为完备,“中建大楹三间,后楼三间,大门二,东西廊各五”,建成之后于当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进孔子神位,并以周、程、张、朱及罗近溪辅之,“士民鼓舞骈集,亦千古盛事也。”作为孔子过化之乡,为不负书院之建,西津书院“每月十八日一会,每岁九月大会,外郡咸集。”清末渐衰,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学堂。

东山书院:位于绩溪县东门外大屏山麓,道光八年(1828)由创建人胡培耧募集制钱8180 串,田地600 亩建成。书院规模宏敞,斋舍数十间。重金延聘山长主持,名贤课士。远近学子负笈而至,盛极一时。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署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

此外,规模较大的书院还有郎溪的郎川书院,广德的正谊书院、茅如书院、斗南书院,泾县的三乐书院、震山书院、泾川书院,绩溪的嵋公书院(后易名敬业书院)等。

(作者系宣城市档案局方志科科长)游戏网

相关下载

玩家评论

泾县文氏源流考_文翁之

原标题:泾县文氏源流考 叶彩霞 吴小元 微信版第347期 泾县文氏,最早居住于震山乡(今桃花潭镇),其始祖为三二公,乃蜀郡太守文翁之裔,庐江舒人也。任泾川教谕时详情>>

阅读: 0
日期: 2019-12-09
宣城、泾县、宁国三县的古戏台(下)_里西

原标题:宣城、泾县、宁国三县的古戏台(下) 茆耕茹 微信版第392期 三、泾县榔桥镇西阳村玄坛观里外西阳之双台(庙台) 里西阳玄坛观(含戏台),原为该村胡姓家庙,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12-03
宣城、泾县、宁国三县的古戏台(上)_万年台

原标题:宣城、泾县、宁国三县的古戏台(上) 茆耕茹 微信版第391期 宣城自古为郡治所在。至明,演古唱今之戏曲活动,岁时节序村村锣鼓,乡乡笙歌。宣邑在地域文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12-02
田野记︱溪头胡氏:一个皖南家族的历史变迁(上)_泾县

原标题:田野记︱溪头胡氏:一个皖南家族的历史变迁(上) 2019年7月29日至8月2日,在厦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刘诗古的带领下,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五名本科生(朱灵欣、详情>>

阅读: 4
日期: 2019-11-25
《点石斋画报》中的宣城风俗画(上)_泾县

原标题:《点石斋画报》中的宣城风俗画(上) 作者:童达清 第610期 《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新闻画报,光绪十年 (1884)5月8日,由英国商人麦详情>>

阅读: 4
日期: 2019-11-21
旧志中的一朵奇葩——洪亮吉与嘉庆《泾县志》_志书

原标题:旧志中的一朵奇葩——洪亮吉与嘉庆《泾县志》 高生元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068期 清嘉庆九年(1804),泾县知县吴江人周鹤立调任蒙城知县,延详情>>

阅读: 4
日期: 2019-11-20
安徽泾县:干群协作齐心抗旱克难

原标题:安徽泾县:干群协作 齐心抗旱克难 自7月20日出梅以来,泾县出现了严重的高温少雨天气,高温持续时间长、范围广。自9月6日至10月24日,泾县平均累计详情>>

阅读: 4
日期: 2019-11-08
洪亮吉的茂林情结_泾县

原标题:洪亮吉的茂林情结 洪亮吉的茂林情结 叶彩霞 吴小元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89期 泾县茂林,历史深厚,人文蕴藉,明清两代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详情>>

阅读: 9
日期: 2019-10-26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_泾县

原标题: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吴放驹 第545期 张先桢,安徽合肥人。1943年随父迁居泾县,成了泾县人,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此后还成长为一详情>>

阅读: 8
日期: 2019-10-20
朱侠骨和泾县培风中学

原标题:朱侠骨和泾县培风中学 朱侠骨和泾县培风中学 叶彩霞 吴小元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37期 明万历年间,泾县张香都八甲一支迁到县内北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09-05
精彩推荐
精品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