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 电竞 > 昔日回顾

宣城桓氏家族续考(下)_代桓振

时间:2020-01-29 15:58:58  来源:  作者:网络

原标题:宣城桓氏家族续考(下)

陆再奇

第510期

六、宣城桓氏第六代桓振、桓亮考

宣城桓氏第六代史载男十一人、女一人,分别是:平南将军、镇南将军、江州刺史、湘州刺史桓亮,义兴郡王、辅国将军桓濬,西昌县王桓邈,豫章王桓昇,宁都县王桓放之,襄城太守桓洪,作塘侯桓诞,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振,临沅县王桓穉(zhì)玉,中书令、吏部尚书桓胤,桓尹,史载不详;桓石虔女,晋桂阳太守、章武王司马秀妻。

桓振(?—410),祖父征西大将军桓豁,乃大司马桓温之弟,父亲冠军将军桓石虔,叔父桓楚武悼帝桓玄。桓玄败死后作为其继任者,自称“桓楚皇帝”,领导桓楚余党对抗东晋,终因兵败战死。

桓振骁勇过人,勇冠三军,每次交战都怒目进击,没有人敢阻挡他,其果敢善战为宣城桓氏宗族第一人,但凶狠暴虐,横行霸道。桓玄任荆州刺史时,桓振任扬武将军、淮南太守,后迁江夏相。因名声不佳,桓玄称帝后没有重用桓振。元兴三年(404)闰五月三日,与叔叔桓谦夺回桓氏家族发迹地——江陵。入城后,斩杀投晋的荆州别驾王康产及南郡太守王腾之。听说堂弟、桓玄之子、六岁的桓昇被斩首,非常愤怒质问晋安帝司马德宗,并欲杀之,在桓谦竭力劝阻下,晋安帝才幸免一死。闰五月六日,桓振在江陵宣布桓玄“驾崩”,追谥为“悼武皇帝”。《资治通鉴•晋纪》载,桓振叹曰:“公昔不早用我,遂致此败。若使公在,我为前锋,天下不足定也。今独作此,安归乎。”七日,桓谦将玉玺还给司马德宗,并率百官朝见,承认晋朝复辟。司马德宗任命桓振为都督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谦复为侍中、卫将军,加江、豫二州刺史。司马德宗身边,均为桓振心腹。桓振自以为高枕无忧,纵意酒色,肆行诛杀。桓谦劝桓振引兵下战,自己扼守江陵,桓振不从其言。

西征将领刘毅等听说桓氏重夺江陵,发起进攻。刘毅首先攻克巴陵(今湖南岳阳),斩杀桓氏旧将王稚徽。何无忌、刘道规二将在马头(今湖北公安西北)打败桓谦,在龙泉(地处江陵之北)打败桓蔚。面对刘毅、何无忌等连战连胜。桓振主动出击,在江陵城西灵溪斩杀敌军数千。桓振在打退刘毅的西征军后,又打败了东进的益州军,斩益州将领柳约之。桓振以桓蔚为雍州刺史,镇襄阳。但是,梁州刺史桓希守卫汉中失守,桓希被毛璩斩杀。十月,车骑将军刘裕组织第二次西征,兵分两路,一路由刘毅统领,沿长江西上,连克鲁山城(今武汉汉阳)、偃月垒(今武汉武昌)、巴陵,打败桓家老将冯该;另一路由鲁宗之统领,南下进攻襄阳。元兴四年(405)正月,雍州刺史桓蔚逃回江陵。刘毅与两军,南北呼应,夹击荆州。

《资治通鉴•晋纪》载,桓振挟持晋安帝出兵屯据江津,派遣使节请求割据江、荆两个州,以送回安帝作为交换条件。刘毅等人没有答应。辛卯(初九),鲁宗之在柞溪将桓振的部将温楷击败,进屯纪南。桓振留下桓谦、冯该镇守江陵,率部与鲁宗之决战。刘毅等人又在豫章口击败桓氏主力,桓谦慌忙和桓蔚、桓怡等桓家兄弟,以及何澹之、温楷等弃城出逃。晋安帝司马德宗和琅琊王司马德文被遗弃在江陵城中,摆脱了桓家的控制。刘毅率部进入江陵,抓住卞范之等人,全部杀掉。桓振回师,望见城中大火四起,知道江陵已经被攻陷,只得逃走。戊戌(十六日),晋安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义熙,只有桓氏家族的成员不加原宥。因为桓冲一心忠于王室司马家族,特别赦免了他的孙子桓胤。桓冲之子桓谦、桓豁之子桓石绥、桓石虔之子桓振相继称帝。晋安帝任命鲁宗之为雍州刺史,任命毛璩为征西将军及都督益梁秦凉宁五州诸军事,任命毛璩的弟弟毛瑾为梁、秦二州刺史,毛瑷为宁州刺史。桓家老臣卞范之江陵城失陷后被刘毅斩首。老将冯该在石城被刘怀肃杀害。桓谦、桓怡、桓蔚、桓谧、何澹之、温楷等人逃奔后秦,被后秦主姚兴收留,得到暂时的安全。

义熙元年(405)三月,桓振自郧城(今湖北安陆)发兵袭击江陵,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败走襄阳,桓振自任荆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怀肃从云杜(今湖北京山县新市镇)带兵迅速赶到,在江陵之北沙桥与桓振展开决战。桓振身中数箭之后,被刘毅的部将广武将军唐兴斩杀,晋军重新夺回江陵。五月,桓玄的余党桓亮、苻宏等人,裹胁百姓,侵扰为祸地方郡县,被刘毅、刘道规等人带兵剿灭。

桓亮(?—405),桓济之子。元兴二年(403)七月,荆州刺史桓伟卒,南阳郡相桓石康接任荆州刺史、西中郎将。九月,南阳太守庾仄见桓玄为楚王、加九锡,趁桓石康尚未正式接任荆州刺史之机,聚众起兵反抗,袭击桓玄部下雍州刺史冯该,冯该败走。庾仄有七千多人,设坛祭七庙,声称讨伐桓玄,江陵震动。

桓亮于罗县起兵,自号平南将军、湘州刺史,攻讨庾仄。南蛮校尉羊僧寿与桓石康联合攻打被庾仄占据的襄阳城。庾仄败退后,桓亮被长沙相陶延以擅自乘乱起兵遣散收编。《晋书•桓玄传》载:“长沙相陶延寿以亮乘乱起兵,遣收之。”同时,被其叔父桓玄迁徙至衡阳,其同谋桓奥等被诛。

桓玄篡晋称帝,建立桓楚,次年兵败被杀。桓亮及桓振、桓谦等子侄仍四处领兵扰袭荆州、湘州、江州、豫州等地。桓亮自号江州刺史,攻打豫章,被江州刺史刘敬宣击败。《资治通鉴•晋纪》载,“桓玄兄子亮自称江州刺史,寇豫章,敬宣击破之。”义熙元年(405)正月,桓亮再次聚众于长沙,自号镇南将军、湘州刺史。《世说新语•桓亮传》载“(桓亮)杀太宰甄恭及前衡阳太守韩绘之义等十余人”。五月,桓亮攻陷湘州,杀郡守、长史等数人。后在与荆州刺史刘毅部作战时,被广武将军郭弥斩杀于益阳。

七、宣城桓氏第七代及后续考

宣城桓氏第七代,史籍仅载有楚武悼帝桓玄之孙、北魏襄阳王桓诞(472-—492)之子桓晖、桓叔兴及东晋征虏将军、江州刺史桓修之孙、桓尹之子桓崇之,其九世孙为唐中宗时宰相桓彦范。《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上)》载,晋宣城内史桓彝生子桓冲,桓冲生子桓修。桓修生子桓尹,桓尹生子桓崇之,桓崇之七世孙桓法嗣,郇王府谘议参军。桓法嗣生子桓思敏,少府丞。桓思敏生两子,长子桓彦范,唐中宗朝宰相;次子桓臣范,京兆尹。桓臣范生子桓庭昌,刑部郎中。

八、宣城桓氏家族文学考

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累世经学”条指出:“古人习一业,则累世相传,数十百年不坠。盖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之箕,所谓世业也。工艺且然,况于学士大夫之术业乎。”广州大学曾大兴教授对先秦至辛亥革命期间中国6769名文学家地理分布考证后认为:东晋时,宣城就已产生了桓温、桓玄两位文学家。宣城桓氏家族文学,除玄言诗外,所著文章多与军事有关,且以章表奏议为主。宣城桓氏家族文学,除玄言诗外,所著文章多与军事有关,以章表奏议为主,风格平实典雅。两晋之际,桓彝广交名士,位列八达,“雅好辞章,谈论辨,明理义”, 与当时著名文人王导、阮放等人交往过甚,经常参与文学创作活动,为晋明帝“咸见亲待”,只可惜流传至今仅存作于太宁二年(324)的《上疏乞宣城郡》一文。

桓温,有文武识度,其玄言诗成就较高,在东晋文学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旧唐书》《新唐书》均载:“《桓温集》二十卷。”《通志》载:“晋大司马《桓温集》四十三卷,《桓温要集》二十卷。”清代严可均辑佚的《全晋文》卷118收录有桓温的表、疏、文、笺、书共18篇,其《檄胡文》《荐谯元彦表》等为东晋名作。《檄胡文》全文以四言为主,开篇即曰:“胡贼石勒,暴肆华夏,齐民涂炭”,文辞直白,文风刚健,事理明白。“一朝荡定,拯抚黎民,即安本土,训之以德礼,润之以玄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文心雕龙》评价桓温《檄胡文》赞曰:“桓公檄胡,观畔尤切,并壮笔也。”桓温不仅好文学,精书法,《宣和书谱》称其“颇长于行草”“字势遒劲,有王、谢之余韵,亦其英伟之气形之于心画也”;而且特别喜好音乐,《太平御览》卷46引《宣城图经》载:宣州白纻,在县东五里,本名楚山,桓温领妓游此山,奏乐好为白纻歌,因改为白纻山。”

桓温《大事帖》

桓温幼子桓玄文思敏捷,《全晋文》收录了其作品35篇。《世说•文学》注引《晋安帝纪》载,桓玄“文翰之美,高于一世”。太元末年(396),桓温去世后,朝廷以桓温有不臣之迹,对其一直疑而不用。桓玄《上疏理谤》以明其志,开篇即“周公大圣而四国流言,乐毅王佐而被谤骑劫,《巷伯》有豺兽之慨,苏公兴飘风之刺”的历史典故说明历代耿直忠正的人都受过流言非议。对其父桓温辅助朝政,不仅不被理解,反而被视为不臣之迹,以商朝太甲、汉代昌邑为例进行对比,说明其父的功劳比伊尹、霍光还高。“太和之末,皇基有潜移之惧,遂乃奉顺天人,翼登圣朝,明离既朗,四凶兼澄。向使此功不建,此事不成,宗庙之事岂可孰念!昔太甲虽迷,商祚无忧;昌邑虽昏,弊无三孽,因兹而言,晋室之机危于殷汉,先臣之功高于伊霍矣。”让人读来颇觉其有惊人的胆识和辛辣的文风,直击问题的要害。

元兴元年(402),司马元显下诏讨伐桓玄,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桓玄率兵下,发布的《讨司马元显檄》,开篇直指司马元显天性凶暴,悖离朝礼,僭越名分,非法征役,遗祸人间。《文心雕龙》赞其“气盛而辞断”,《世说•文学》载,桓玄初并西夏,领荆、江二州,二府一国。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版并入。玄在听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杂。”而且常以音乐激发作诗的灵感,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十八《仪饰部•俗说》曰:“桓玄作诗,思不来,辄作鼓吹,既而思得,云鸣鹄响长阜,叹曰:鼓吹固自来人思。”此外,桓玄颇有玄学修养,《世说新语•文学》引周祗《隆安记》曰:“玄善言理,弃郡还国,常与殷荆州仲堪终日谈认不辍。”《隋书•经籍志》载,桓玄曾著有《周易系辞注》二卷,可惜散佚。

除桓温、桓玄父子外,《全晋文》辑桓氏作品最多者,当属桓冲,总计六篇,且都是章表。《表救凉州》作于桓冲与苻坚对抗时期,全文条理清晰,用词严谨又不失文采。《上言吉挹忠节》,魏兴太守吉挹死节一幕,采用四五句式,一气呵成,“会襄阳失守,过情沮丧,加众寡势殊,以至陷没。挹辞气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陨,将吏持守,用不即毙,遂乃杜口无言,绝粒而死。”语言婉转动人,令人读之不觉动情落泪。宁康三年(375)上表晋孝武帝司马曜纳王蕴之女法慧为后,盛赞王法慧“天性柔顺,四业允备。且盛德之胄,美善先积。”并以大禹在涂山娶妻,夏朝从此光明;妊姒嫁于周室,姬姓从而昌盛,说明纳法慧为后的重要性。全文用词绮丽,善于比兴,其文学功底由此可见。

桓冲子桓谦,元兴元年(402)任左仆射,上疏《奏止百僚拜陵》,《世说新语•品藻》八十八条载:“旧以桓谦比殷仲文。”又注引《晋安帝纪》曰:“仲文有器貌才思。”桓温弟弟桓秘,少有才气,不伦于俗,“与谢安书及诗十首,辞理可观”。桓温侄子桓石秀“幼有令名,风韵秀澈,博涉群书,尤善老庄,常独处一室,简于应接,时人方之庚纯,甚为简文帝所重”;桓嗣“少有清誉”;桓胤“少有清操”;桓石虔“超捷绝伦”皆有可观,纯然名士家风。

宣城桓氏家族文学存世罕见,与桓玄称帝失败,家族被诛关系极大。如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曹道衡《中古文史存稿》所言:一个家族在兴盛的时侯,更能为子弟创造研习学术和艺术的条件,及时至败落,往往流离四散,不会有闲情雅致。衰落之后,其子弟从师、交友及接触图籍的条件,也必会受限制,使之较难取得成就。另一方面,一些兴盛的家族由于社会地位提高,其作品易于传播和留存,相反地,衰败的家族由于贫贱而作品亦难于得到人们的重视,文集亦难于流传和得到著录。

《晋书》对宣城桓氏家族赞曰:“矫矫宣城,贞心莫陵,身随露夭,名与云兴。虔豁重世,冲秀双美。国赖忠臣,家推才子。振武谦文,寻邑为郡。归之篡乱,曷足以云。”

宣城桓氏家族世系表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5.【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6.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7 .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8.【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9.【唐】余知古,《渚宫旧事》,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0.【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11.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12.【北宋】李眆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13.【南宋】王应麟编,《玉海》,清光绪十年(1884)重刊本

14.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

15.【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16.【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7.【清】李兆洛编,《纪元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8.【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19.【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联合出版

20.【清】王夫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5年版

21.【清】嘉庆《宁国府志》,黄山书社2007年版

22.民国《当涂县志》,黄山书社2011年版

23.民国,罗振玉编,《校增纪元编》,民国铅印本

24.陈寅格,《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

25.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6.王素:《试述东晋桓彝之功业》,《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27.杨恩玉:《东晋宣城内史桓彝墓考辨》,《东南文化》2010年第1期

28.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9. 吕肖霞:《东晋门阀政治中的桓氏父子》,《南京晓庄学院报》2004年第20卷第1期

30.丁振伟:《关于东晋桓氏家族的几个问题》,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8.李园园,《汉晋龙亢桓氏研宄》,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作者系宣城市档案馆副馆长,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游戏网

相关下载

玩家评论

宣城桓氏家族续考(上)_桓玄

原标题:宣城桓氏家族续考(上) 作者:陆再奇 制作:童达清 第509期 五、宣城桓氏第五代考 宣城桓氏第五代有桓温六子四女,桓云一子,桓豁六子一女,桓秘一子,桓冲七详情>>

阅读: 0
日期: 2020-01-29
谢朓的悲剧及其宣城诗情感特征(一)_镇西

原标题:谢朓的悲剧及其宣城诗情感特征(一) 石云涛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154期 谢朓是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影响的诗人,但他的人生却是悲剧性的。虽然详情>>

阅读: 2
日期: 2020-01-28
梅清墓地与卒年考_宣城

原标题:梅清墓地与卒年考 梅铁山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78期 1987年,安徽省宣城县(现宣城市宣州区)文化局,在新田镇新田村高冲村民陈荣庭的菜园详情>>

阅读: 1
日期: 2020-01-27
宛溪河二期改造应再现“宣城历史文化底蕴”_古城区

原标题:宛溪河二期改造应再现“宣城历史文化底蕴” 作者:陆再奇 宛溪河,水阳江的一级支流,与青溪河交汇于陵阳山东南的响山,绕陵阳山山体东至东北,在陵阳山详情>>

阅读: 4
日期: 2020-01-20
宣城市县方志考录(下)_刻本

原标题:宣城市县方志考录(下) 作者:刘道胜 03 今存方志 1. 黎晨修、李默纂:嘉靖《宁国府志》10卷 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1962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天一阁藏详情>>

阅读: 0
日期: 2020-01-19
研习民国宣城资料心得三则_先生

原标题:研习民国宣城资料心得三则 石巍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047期 宣城自古为上州大郡,文献名邦,流传下来的名人著述、文献典籍浩如烟海。然而详情>>

阅读: 0
日期: 2020-01-19
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看“新安派”与“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上)_黄山

原标题: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看“新安派”与“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上) 汪立军 第567期 摘要:长期以来美术史论界对皖南诸画派的新安画派、黄山画派以及详情>>

阅读: 6
日期: 2020-01-16
宣城画派双子星之石涛(下)_广教寺

原标题:宣城画派双子星之石涛(下) 汪立军 微信版第356期 重修广教寺 清嘉庆《宁国府志》记载,位于敬亭山南麓的广教寺建于唐大中三年(849),是一代名相裴休任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20-01-14
宣城徐氏始祖:从王侯到神坛_灵济宫

原标题:宣城徐氏始祖:从王侯到神坛 作者:徐祥林 第635期 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坐落着一座名曰“灵济宫”的道观,其所祀神明就是宣城徐氏详情>>

阅读: 2
日期: 2020-01-02
敬亭山定位与打造一管之见_宣城

原标题:敬亭山定位与打造一管之见 敬亭山定位与打造一管之见 王景福 第035期 敬亭山,从南齐谢朓始,声名鹊起,经久不衰,受到历代众多文人雅士的顶礼膜拜,其文详情>>

阅读: 2
日期: 2019-12-30
成化款托五百年——“片面之瓷”话宣城系列之六(下)_标本

原标题:成化款托五百年 ——“片面之瓷”话宣城系列之六(下) 陈 亮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311期 康熙时期选四幅图片。 图十四:康熙仿成化款花卉纹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12-29
石涛宣城时期绘画初探(下)_黄山

原标题:石涛宣城时期绘画初探(下) 汪立军 微信版第443期 石涛宣城时期绘画的艺术特色 宣城时期(1666--1680)是石涛创作历程中新旧交替、借古开今、破格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12-27
“名人、家族与宣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历史学会年会在宣_研究

原标题:“名人、家族与宣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历史学会年会在宣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19期 2013年9月21日至22日,由安徽省历史学会主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12-25
开元寺址觅“禅踪”——“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二(二)_陆羽

原标题:开元寺址觅“禅踪”——“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二(二) 陈 亮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112期 第二类历代古茶具标本,亦选图片十幅。 图十一:六朝越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12-24
郎广围歼战与宣郎广三县的解放_宣城

原标题:郎广围歼战与宣郎广三县的解放 蔡长雁 第496期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以及中原、华东军区部详情>>

阅读: 2
日期: 2019-12-24
收复台湾第一人——宣城沈有容传(二)_宋应昌

原标题:收复台湾第一人——宣城沈有容传(二) 收复台湾第一人 ——宣城沈有容传(二) 董振宇 五、取 往 朝 鲜 万历十九年(1591)二月,沈有容调往保定镇,晋升源图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12-23
我的父亲上官绪德_宣城

原标题:我的父亲上官绪德 上官纯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29期 清明时节,去公墓的路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听不到什么欢歌笑语,人们的脸上流露了一种详情>>

阅读: 6
日期: 2019-12-22
宣州自古“诗酒”地(下篇)——“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_标本

原标题:宣州自古“诗酒”地(下篇)——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 陈 亮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50期 我痴迷古瓷,喜好从旧城改造的工地去发现、去追详情>>

阅读: 1
日期: 2019-12-22
宣州自古“诗酒”地——“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_标本

原标题: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上) 陈 亮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49期 我痴迷古瓷,喜好从旧城改造的工地去发现、去追寻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12-20
李白宣城诗文巡礼(下)_汪伦

原标题:李白宣城诗文巡礼(下) 尹定根 制作:童达清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488期 三、泾川佳境三百里 泾县东北与宣城县相连,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美详情>>

阅读: 7
日期: 2019-12-11
宣文化面面观_宣城

原标题:宣文化面面观 宣文化面面观 陆再奇 微信版第398期 不同地域的自然、人文地理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自然地理有其特强的稳定性,演化变迁相对缓慢,地详情>>

阅读: 9
日期: 2019-12-10
宣城历史上的铸钱业_货币

原标题:宣城历史上的铸钱业 宣城历史上的铸钱业 郑兴华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41期 宣城,建城已有2300多年历史,历史上的疆域并非局限于今天宣城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12-02
张果、张果墓及其传说_宣城

原标题:张果、张果墓及其传说 张果、张果墓及其传说 奚本金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113期 为保护和弘扬宣城地方文化,2012年宣城市民政局改原宣湖路详情>>

阅读: 4
日期: 2019-12-01
古砖残瓦识前朝_宣城

原标题:古砖残瓦识前朝 陈 亮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陈列中,笔者不经意间看到这样一些古砖残瓦,如图一:唐代莲花纹瓦当标本,图二:印文字古瓦片,顿时大吃一惊详情>>

阅读: 4
日期: 2019-11-26
韩愈的宣城情结_窦牟

原标题:韩愈的宣城情结 韩愈的宣城情结 毕宝魁 微信版第445期 内容提要:韩愈在宣城生活四年左右时间,是他真正学业的开始。他在这里跟从窦牟学习经典和详情>>

阅读: 8
日期: 2019-11-21
生存压力、家学传统与移民环境——韩愈寓居宣城修业考论(上)_李白

原标题:生存压力、家学传统与移民环境——韩愈寓居宣城修业考论(上) 查屏球 微信版第481期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少年求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的初始化时期,其经详情>>

阅读: 8
日期: 2019-11-20
“燕台七子”施闰章_宣城

原标题:“燕台七子”施闰章 江海岸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300期 \他是杰出诗人,以诗名称雄全诗坛数十年。 他是官宦典范,以清正有为、造福于民名详情>>

阅读: 4
日期: 2019-11-19
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下)_宣城

原标题:水阳江上的“小南京”——商贸重镇水东(下) 作者:王璟莹 制作:童达清 第608期 编者按 作者硕士毕业论文《移民与重建——晚清民国时期的皖南水东镇详情>>

阅读: 5
日期: 2019-11-17
梅清与清初宣城雅集(二)_施闰毓

原标题:梅清与清初宣城雅集(二) 章建文 谈家胜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24期 摘 要: 雅集即古时文人名流之间的聚会唱和,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明末详情>>

阅读: 5
日期: 2019-11-16
宣城谢朓楼历史沿革及规制考_高斋

原标题:宣城谢朓楼历史沿革及规制考 石 巍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074期 谢朓楼位于是宣城市中心府山广场北侧,是一座享誉华夏的千古名楼,由于谢朓详情>>

阅读: 5
日期: 2019-11-15
千年风雨伴古寺——记天寿寺边古银杏_宣城

原标题:千年风雨伴古寺——记天寿寺边古银杏 陈兴福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479期 银杏,又名白果(树)、公孙树、鸭脚脖(子)、金果等,属银杏科银杏属落叶详情>>

阅读: 7
日期: 2019-11-13
查氏与敬亭山_宣城

原标题:查氏与敬亭山 查从俭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057期 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北,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详情>>

阅读: 8
日期: 2019-11-13
把宛溪河沿岸打造成宣城历史文化长廊_响山

原标题:把宛溪河沿岸打造成宣城历史文化长廊 作者:王景福 制作:童达清 2012年4月24日,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会员就宛溪河改造治理二期工程规划进详情>>

阅读: 4
日期: 2019-11-12
试论《宣州卫选簿》的史料价值——以明代宣州卫职官为中心(下)_宣城

原标题:试论《宣州卫选簿》的史料价值——以明代宣州卫职官为中心(下) 试论《宣州卫选簿》的史料价值 ——以明代宣州卫职官为中心(下) 童达清 第537期 卫详情>>

阅读: 3
日期: 2019-11-10
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会总决赛在安徽宣城举行

原标题: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会总决赛在安徽宣城举行 中新社宣城11月9日电 (记者 张强)第四届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会总决赛9日在“中国文房四宝之城”详情>>

阅读: 7
日期: 2019-11-09
宣城历代官刻述略(下)_宁国

原标题:宣城历代官刻述略(下) 童达清 第478期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以后,迅速在全国普及流行开来,宣城的刻书出版事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刻书之早之多、质量之详情>>

阅读: 6
日期: 2019-11-08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