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 电竞 > 昔日回顾

清官退休无钱还乡,卖掉女儿凑路费,朱元璋:拖出去阉了!_皇帝

时间:2021-03-30 22:52:15  来源:  作者:网络转载
大清官老爷

大清官老爷

大小:303.40MB更新:2019-07-03

分类:角色扮演

原标题:清官退休无钱还乡,卖掉女儿凑路费,朱元璋:拖出去阉了!

三品清官退休,无钱还乡,卖掉女儿凑路费,朱元璋:拖出去阉了!清官被免没钱回家,卖掉女儿凑盘缠,却被皇帝阉了,冤不冤?

引语

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有种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封建时代的官吏,要么是清官,要么就是奸臣。奸臣遭恨,这可以理解,但是,有时清官也不受人待见,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了。比如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历经多种岗位,一直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因而深得民心,遂有“海青天”之誉。

像海瑞这样的清官,不仅同僚不喜欢,连皇帝对他也避而远之。海瑞为地方官时,由于太过清明,让同僚们无所适从,于是大家凑份子帮他行贿上司,给他谋求进步。《明史》称,海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正是因为其刚直的秉性,在官场上少有变通,得罪了皇帝与不少手握实权的权贵,曾遭受被捕坐监与罢官还乡,最终还得以起复,最终病逝在工作岗位上,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这样的结局,对于海瑞来说,算是善终了。

九品学正与洪武大帝

与他的前辈曾秉正比起来,海瑞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因为,同为清官的曾秉正,碰到的是喜怒无常且为人严苛的朱元璋,最终因为一件小事,落得个“命根子”不保,被朱元璋下令给阉了。曾秉正是何许人也?他又因何得罪朱元璋呢?且听老黄给你慢慢道来。

先说朱元璋,他虽然是草莽出身,但是做了皇帝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打天下靠拳头就行,而治国安天下,则需要人才。所以,朱元璋登基后,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下令设科取士。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又下召,天下群臣直接上书皇帝,对于如何治邦安国,畅所欲言。正是在这次国计大征求中,一个九品地方小官的“万言书”深深地打动了朱元璋,这个人就是时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学正的曾秉正。

曾秉正是江西南昌人,朱元璋得有天下后,在全国大力招揽人才,饱读读书的曾秉正也因此有了正式工作——海州学正。海州就是现在的江苏连云港的海州区,离他的家乡千里之遥。学正是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的地方教育官员,明朝的学正,秩正九品,相当于县高中的校长兼语文教员之类,也有人说相当于教育局长,反正,就是一个一线的教学与管理人员。

作为公职人员的曾秉正,也接到通知,参与这场面向天下的大讨论。曾秉正是个有追求的人,一辈子当个教书匠,并非他内心所愿,所以,他充分利用这样可以“直接与皇帝对话”的机会,发挥其善辩之才,洋洋洒洒地拟就一份长达近万言的“提案”,上交给有司。

结果,曾秉正的这份“万言书”还真就被送到朱元璋的案头,朱元璋还真就认真地看了,看完后,对曾老师的观点还深表认同。其实,朱元璋本来是讨厌长篇大论的,曾经有个官居二品的朝中大员,因为上书动辄闲言过万,结果让朱元璋给暴挨了一顿。曾秉正的上书送上朱元璋的案头时,兴许这位洪武帝的心情大好,这才耐心看完。

曾秉正的万言书

本来讨厌长篇大论的朱元璋,为何偏偏对曾秉正的万言书情有独钟,曾秉正在上书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曾秉正的万言书原稿现已不存,只是史料中有零星披露。当时,朱元璋当时给天下众臣出的题目是“天变”,让众人以此为主题开展大辩论。所谓的天变,指天象的变异,如日蚀、星陨等。古人常说:“不有天灾,必有天变;不有天变,必有盗贼。” 那时的人们都迷信,皇帝也不例外,所以朱元璋对天变也很惊恐,想找人解惑,这才搞了这样一场全国大赛。

曾秉正上书的大致内容是:创业与守成之政,大抵不同。开创之初,则行富国强兵之术,用趋事赴功之人。大统既立,邦势已固。则普天之下,水土所生,人力所成,皆邦家仓库之积;乳哺之童,垂白之叟,皆邦家休养之人。不患不富庶,惟保成业于永久为难耳。于此之时,当尽革向之所为,何者足应天心,何者足慰民望,感应之理,其效甚速。又言天既有警,则变不虚生……等等。

最后,他还不忘拍下朱元璋的马屁:“古之圣君不以天无灾异为喜,惟以祗惧天谴为心。陛下圣文神武,统一天下,天之付与,可谓盛矣。兵动二十余年,始得休息。天之有心于太平亦已久矣;民之思治亦切矣。

一通神侃下来,句句都说到朱元璋心坎里去了,于是,龙颜大悦。朱元璋:“这是我朝难得的人才啊,得提拔。”

帝嘉之,召为国子监监丞。”因为皇帝的一句话,曾秉正从一个九品的海州学正,被破格提拔为国家最高学府的七品监丞,一下子连升五级。

伴君如伴虎

曾秉正因一纸上书就轻易跃升为皇帝身边的京官,这为他日后的进步搭建了一个非常便利的平台。果然,曾秉正在国子监没待多久,又得到了朱元璋的提拔重用——“未几,改刑部主事。”刑部主事为正六品,虽然只是升了一级,但是,刑部的重要性是清水衙门的国子监所无法比拟的,这可是连提拔逼重用啊。

曾秉正在刑部主事的位置又没待多久,洪武十年(曾秉正进京的第二年),又被擢升为陕西参政(布政使的副手)。明代官制,各省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为从三品。

曾秉正外放不久,朱元璋在朝中设置了一个新机构——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通政司为朱元璋始设,明代的通政司系脱胎宋代的通进银台司(后改承进司),通进银台司又称银台。银台司职掌抄录天下奏状案牍事目进呈,并发付有关机构检查,纠正其违失,监督其执行,属于皇帝的秘书机构。

明代的通政司,与宋代银台类似,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不同的是,通政司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置的,其职能远远重于宋代的银台司。政使司的主官为通政使,正三品,凡朝廷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通政使也参与讨论。通政使就是皇帝的大秘,负责上传下达,还有纠错之责。这样一个被皇帝倚重的新机构,其首任主官(通政使)就是曾秉正。

曾秉正为何如此受到朱元璋的信任与重用呢?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曾秉正是靠“上书言事”起家的,对于皇帝的知遇之恩是感恩戴德,所以,升职后,他为官为人,亦如其名——“秉正”,不仅一直清廉为定,而且还保持着敢言直谏之风,给朱元璋提不了少好的建议。

其二,曾秉正这匹千里马是朱元璋这个伯乐发现的,他当然得要向世人证明,他的发现没错,曾秉正确实是匹济世良驹,所以,才处处护着曾老师。即使曾秉正的谏言有时太过直接,朱元璋也放下小肚鸡肠,宽容他。“(曾秉正)在位数言事,帝(朱元璋)颇优容之。

但是,慢慢地,面对曾秉正的频频直谏,朱元璋就有些发烦了,身边整天有只苍蝇嗡嗡的,任谁也受不了。为此,朱元璋还曾写过一首痛骂谏臣的打油诗,其诗曰:“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喜欢饶舌的人,是非常讨厌的。于是乎,在某一天曾秉正再次嘚嘚时,洪武皇帝就翻脸了,“寻竟以忤旨罢”。一不小心,为官清正廉洁的曾秉正,把饭碗给混没了。

曾秉正的盘缠与命根子

工作没了,在京城是待不下去了,只得打道回府。但是,曾秉正虽然在京城做了多年的三品高官,但是,朱元璋给官员们的官员工资都很低啊,曾秉正为人清廉,不贪不占,在职的时候,靠着微薄的俸禄可以勉强养家糊口。但是,被皇帝炒了鱿鱼,没了经济来源,维持生活都困难,到哪儿去凑回家的路费呢?

回家的盘缠都凑不齐,怎么力?为了能早日顺利回家,他把目光瞄上了自己年仅4岁的女儿。“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曾秉正将年仅4岁的女儿给卖了,这才凑齐了回家的路费。

令曾秉正难以想到的是,回家的盘缠到是凑齐了,但是,却把自己的“命根子”给混没了。因为,他“鬻女”之事被朱元璋知道了,于是龙颜大怒,老朱当场做出决定,将曾秉正抓了回来,被处以腐刑——就是把下面给割了。被朱元璋处罚后,曾秉正就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帝闻大怒,置腐刑,不知所终。

朱元璋为何会对曾秉正下此毒手呢?他给出的表面理由是,曾秉正人品有缺,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轻易卖掉,不配为人父,所以才将他给“阉了”。不配为人父之人,亦不配为人臣,曾秉正由此成为读书人中的败类,朱元璋当然不会再宽佑。

另外,曾秉正的做法其实是在打朱元璋的老脸,一个身居三品的京城大员,被罢职后,竟然连回家的路费都凑不齐,这不明摆着是在揭露朱元璋的抠索吗——大明的朝中大员,竟然穷到卖儿卖女度日。他朱元璋是皇帝,事可以做得,但是,你曾秉正是臣子,怎么能随便“乱说”呢?

所以,曾秉正的悲剧,并非是他个人之失,而是朝代之过。在君主专制的封建朝廷,清官的生存空间是极其狭窄的,所以,那时的官员们,明哲保身者众,也是可以理解的。

(图片来自网络)游戏网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下载

玩家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清官海瑞不为人知的另一面_皇帝

原标题:历史上的今天 |清官海瑞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1.1515年1月12日中国明朝政治家海瑞出生 2.1665年1月12日业余数学家之王费马逝世 3.1791年1月12日详情>>

阅读: 2
日期: 2021-01-12
清官包拯墓地被找到,当推开墓门后,考古专家大呼:“太可惜了”_历史

原标题:清官包拯墓地被找到,当推开墓门后,考古专家大呼:“太可惜了”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包拯是一位非常非常正直的官员。近年来,也有很多关于包拯的详情>>

阅读: 5
日期: 2020-05-03
历史上,谁是值得尊重的清官?

原标题:历史上,谁是值得尊重的清官? 中国历史上堪称完人的历史人物本就不多,周总理就是其中的一位。钱学森曾经说过,很多党外人士都是通过周总理来重新详情>>

阅读: 16
日期: 2019-09-05
一代清官黄元规

原标题:一 代 清 官 黄 元 规 黄元规画像 平和县志《黄道周诗碑》(黄元规编) 黄元规故里-----平和县大坪村 清官信仰,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奇特现象:详情>>

阅读: 19
日期: 2019-09-05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