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 电竞 > 昔日回顾

寻访“钓鱼寨”_高陵

时间:2020-03-08 08:52:06  来源:  作者:网络

原标题:寻访“钓鱼寨”

九支渠退水闸
“钓鱼沟”入渭口
“钓鱼寨”窑洞式建筑

□马元社

在泾渭河畔,有一村落名为“钓鱼寨”,据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这个村子曾是“姜太公钓鱼之所”。众所周知,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之滨,但这只是个传说罢了。为了搞清楚“钓鱼寨”得名的真相,笔者近日专门做了一番探访。

地理位置优越

高陵区的鹿苑大道是一条南北路,泾惠九支渠是一条东西渠,钓鱼寨村正好位于二者交汇点的西北角。村子交通便利,五号路穿村而过,贯穿南北直达“泾渭分明”;九支渠南岸有水泥路,村东还有鹿苑大道,东西南北道路通畅。钓鱼寨村水利条件也很好,除泾惠九支渠外,泾惠八支渠从村东边南北流过,穿过涵洞,最后汇入渭河。两条渠交汇在钓鱼寨村,渠井双灌使得该村成为粮食作物的丰产区。

钓鱼寨村为高陵大村之一,清雍正十年(1732年)《高陵县志》已记为今名,并注明为“军户所居”;清光绪七年(1881年)《高陵县续志》记为二村,分别为“钓鱼寨南”及“北村”,现两村连为一体,同为钓鱼寨村所辖地。

钓鱼寨村是典型的关中农村,主要街道东西走向,纵横交错的村中路两旁,多是近几年翻盖的两层砖混结构平房,中间穿插着几户尚未翻修的老房子,以及偏厦子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还有窑洞式门面的小二楼。村子中间是一片麦田,在冬阳照耀下显出一派田园风光。

村南有条“钓鱼沟”

寻访时,笔者发现此处村人皆认为“钓鱼寨”与“姜太公”有关:传说商朝末年,穷困潦倒的姜子牙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无奈沿渭河西行,边走边行乞,路过高陵歇脚时钓鱼充饥……对于这个传说,今《高陵县志》中亦有引述:“据传(钓鱼寨)建村时间很早,以周朝姜太公曾在此钓过鱼的传说而得名”。

“钓鱼寨”的得名难道仅来自一个传说?笔者四处寻访,终于从一位老者口中得到一条线索:“在村南的渭河边上还有一条‘钓鱼沟’。”据老人讲,过去渭河涨水时,河水就会流进沟里,将上游的柴草冲进去;大水过后,村人就会来到沟里捞柴。

老者所说的“钓鱼沟”位于村子东南边,沟宽约50米,长约1500米,沟底与塬上落差达百余米,整体上呈北高南低。“钓鱼沟”两边是长满荒草杂树的黄土台塬,被雨水冲刷得形状各异,一股细流缓缓地流向渭河。“钓鱼沟”上架有两座桥,分别是雄伟壮观的南一横大桥,以及精巧别致的河堤路桥,它们钢筋斜拉,五彩颜色,装扮着渭河岸边,也让“钓鱼沟”焕发了生机,成为附近居民观光的好去处。

“钓鱼沟”形成之说

“钓鱼沟”是如何形成的?笔者多方了解,汇总了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称,明代状元、高陵人吕楠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时与南京参政刘麟过从甚密,他曾向刘麟说起:“家乡虽临泾渭二水,而农田若渴。”刘麟听罢回曰:“若使我在陕西主政十年,当无地不成河渠。”吕楠问他有什么良策,刘麟胸有成竹地说:可在奉正原临渭河处挖一条大沟,在河的南面修一条高出河水的大岸,东堵入河之口,就好像李冰壅江作堋那样,把渭水引过原,这样高陵、栎阳以北遍地水田,不亚于江南诸郡。吕楠甚是欣喜,于是把刘麟的话转告给了高陵县令。县令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随即征调民夫,在县南奉正原上穿原引水。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这项工程由于太过浩大,加之当时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所以没有成功。从此,奉正原上就出现了一条深沟,便是如今的“钓鱼沟”。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称,战国时期修建的郑国渠到了高陵后,用不完的水就要排进渭河,“钓鱼沟”便是一条泄水渠。《高陵县志》中援引此说法称:“据文物专家考证,此沟原为郑国渠泄水入渭的一段”。在村头,如今还有一个九支渠的退水闸,当水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退水闸便打开,将水引流到“钓鱼沟”中,继而流入渭河。笔者来时,恰好赶上退水闸放水,眼见水沿着顺坡而下的引流渠流向“钓鱼沟”,“哗哗”的水声仿佛在向人诉说“钓鱼寨”的过往。

不管是战国也好、明代也罢,总之,“钓鱼沟”作为一项水利工程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它很可能正是“钓鱼寨”得名的根源。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游戏网

相关下载

玩家评论

这场针对文化市场的电视问政结束后,高陵立即行动,连夜整改......

原标题:这场针对文化市场的电视问政结束后,高陵立即行动,连夜整改......5月8日晚8:00,大型电视问政节目《问政时刻》2018年第四期犀利开问。在详情>>

阅读: 2
日期: 2018-05-10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