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 电竞 > 昔日回顾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记我国生态学科奠基人徐化成教授

时间:2019-09-05 11:58:21  来源:  作者:网络

原标题: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记我国生态学科奠基人徐化成教授

庆祝徐化成先生九十华诞

三千甲子,九十春秋,庆祝徐化成先生九十华诞

徐门弟子:

1961年级,易宗文 (研究生)

1984年级,李长喜(硕士,加拿大)李晓洁(硕士,美国)

1985年级,唐谦(硕士,美国)

1986年级,范兆飞(硕士,美国), 郭忠玲(硕士)

1987年级,李庆梅(硕士) ,王英杰(硕士,美国),陈艳军(硕士)

1988年级,田汉勤(博士,美国),班勇(硕博),杜亚娟(硕士)

1989年级,刘先银(硕士), 熊世平(硕士,美国)

1991年级,李湛东(博士)

1992年级,秦勇(博士)

1993年级,臧润国(博士)

1994年级,刘涛(博士)

1995年级,孙向阳(博士),王胜(博士)

1996年级,王成(博士)

1997年级,王文全(博士)

庆祝徐化成先生九十华诞

徐化成,森林生态学家。奠定了中国林木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林木种子区划工作;开拓了森林干扰生态学的研究;并率先进行了景观生态学研究,出版了《景观生态学》,提出和论证了中国生态林业的理论框架和内涵。主编了中国第一本《森林生态学》通用教材。

庆祝徐化成先生九十华诞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记我国生态学科奠基人徐化成教授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周易·系辞上》

庆祝徐化成先生九十华诞

徐化成先生简介

徐化成,1929年10月25日生于河北省丰润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酷爱读书。1948年于河北省立唐山中学毕业后, 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到大学后, 他感到农业化学并非自己的志趣所在,因而于1951年转到森林系攻读, 并参加了两广地区南方橡胶种植的考察工作。后因国务院院系调整,转到北京林学院学习。

从1953年大学毕业到1969年, 徐化成一直在北京林学院森林学教研室从事森林学(包括森林生态学和森林经营学)的教学工作。50年代, 徐化成主译苏联聂斯切洛夫《森林学》。1961年主编了全国通用教材《森林学》。同期, 还研究华北山区低山造林的生态学基础和次生林问题, 写出了关于华北低山区土壤水分与林木生长的关系以及关于油松天然更新的研究论文。

1969-1971年, 徐化成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设在广西邕宁县的“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底被分配到河北林业专科学校, 在造林教研组从事森林生态和造林学的教学工作。

1977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恢复, 徐化成调到该院的林业研究所工作, 先后任林木引种室副主任、林木种子室主任和林业部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主任。1979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在林业研究所工作期间, 他主持了“油松地理变异和种源区划”课题, 对于油松的生态、遗传、分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 并获得1987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0年徐化成受林业部委托, 主持制定了《中国林木区划国家标准》, 获1991年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徐化成重返北京林学院从教, 任森林生态教研组和森林生态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生态学科学术带头人, 从事森林生态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85年, 他为研究生开设了高级森林生态学、干扰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课程, 参加了新版《森林生态学》的编写, 同时编著了中国高等学校第一本《景观生态学》。他以干扰生态和景观生态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了大兴安岭林区和河北山区的森林生态、土地利用和洪水生态等问题。关于大兴安岭的采伐更新技术方面研究曾获1992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徐化成从1979年起至今任《林业科学》编委。1991-1994年任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会副理事长, 1991-1994年任中国林学会引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6年至今任景观生态学会理事。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专著有6部,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徐化成, 森林生态学家。奠定了中国林木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 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林木种子区划工作;开拓了森林干扰生态学的研究;并率先进行了景观生态学研究, 出版了《景观生态学》;提出和论证了中国生态林业的理论框架和内涵。主编了中国第一本《森林生态学》通用教材。

学术研究成果

油松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 分布范围广泛(在北方13个省、自治区都有分布)、用种量大, 所以远距离调种也特别困难。为了解决林木的地理变异问题, 徐化成考察了全国油松天然林的地理分布, 然后从亲本变异、后代变异、生理生化研究和种源试验等4个方面对整个分布区不同种群的分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油松无论在亲本的特征, 还是在后代的特性方面, 均存在着广泛的变异, 这些变异用同功酶和单帖烯的测定等手段得到证实。徐化成将油松划分为7个气候生态型(包括西北型、东北型、西南型、中西型、中部型、东部型和南部型), 并在此基础上, 主持了油松种源试验的国家攻关课题。自1978年开始, 连续进行了两批全分布区试验和一批局部分布区试验(共42块试验地)。这些试验为油松的种源变异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同时说明了油松的不同特性与试验立地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这个工作为各地油松造林的种源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徐化成关于油松种群生态型分化方面的论文有20余篇, 并主编了《油松地理变异和种源选择》一书。以上工作为中国林木种群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术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

种子区划实际上是林木地理变异规律研究在生产上的推广

1982-1987年受林业部委托, 徐化成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林木种子区划工作, 区划了油松、樟子松、马尾松、云南松、华山松、红松等13个重要树种。他论证和提出了中国林木种子区划的原则、系统和方法以及控制用种的原则。这为杜绝过去广泛存在的远距离调种用种的不合理现象、为进一步发展林木良种工作打下了基础。

徐化成主编的《林木种子区划》一书对林木种子区划的意义、理论和方法以及各国种子区划的途径和实践做了深入的探讨, 特别是对于林木地理变异、种源试验和种子区划的关系, 进行了精辟的论证, 同时也对于油松的种子区划做了全面的阐述。这一著作是中国当前林木地理变异和种子区划的系统总结。

确定大兴安岭林区火状况 确定大兴安岭林区火状况 按照林木代别划分 落叶松林结构类型

徐化成自1986年起, 对火干扰及其对森林动态结构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阐明大兴安岭火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火轮回期只有30年左右、多弱度的地面火, 单个火场面积很大;如果考虑火烧强度较大, 对于天然更新影响显著的火, 则火轮回期约为100年左右。

徐化成通过对于落叶松年龄结构特点的分析, 提出不按照包括固定年数的龄级, 而是按照火干扰后林木的发生过程, 将整个种群划分为若干代, 然后将落叶松林分为一代林、(由火后代组成)、两代林(由火前代和火后代组成)和三代林(由火前代、火后代和更新代组成)三种类型。这种划分方法反映了落叶松林的发生过程与自然干扰的关系, 因而对于落叶松林的经营更具有指导意义。徐化成将种群结构研究和火干扰联系起来, 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独树一帜, 对中国森林生态学发展有推动作用。

研究兴安落叶松种群过程 研究兴安落叶松种群过程 论证落叶松的主伐更新方式

徐化成和他的学生们前后用了5年时间, 采取定位试验的方式, 详细地探讨了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的结实、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发生动态及其与动物、下木和枯枝落叶层的关系, 从而得出对林冠层的适当保留(提供种源和适当的庇护)和对枯枝落叶层的适当干扰是保证落叶松得到良好天然更新的重要条件的结论。

徐化成对大兴安岭森林的采伐更新方式进行了论证。他提出,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兴安岭森林的作用, 应当改变既往的做法, 将人工更新为主改为以天然更新为主, 将皆伐为主改为以择伐为主。同时, 他提出不应当在乎坦的地形条件下进行皆伐的观点。

徐化成完成了《中国大兴安岭森林》这部著作。该书总结了大兴安岭森林的种群生态、干扰生态和采伐更新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将天然干扰作为森林发展的驱动力, 将森林的结构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将种群、群落和景观不同水平的研究相结合, 首次对中国寒温带森林的粗木质残体(指倒木和枯立木等)的生态意义和其数量时空动态做出阐述。

提出生态土地分类 提出生态土地分类 率先开展景观生态研究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个以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和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是人们从宏观的大视野认识自然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武器。1986年徐化成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招收这一方向的博士生, 开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徐化成编写的《景观生态学》是中国第一本这方面的著作, 该书综合欧洲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特点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结构体系。

徐化成率先开展了景观生态的研究。他首先提出在中国林业上应该进行生态土地分类的探讨和应用, 并且在河北太行山区进行了实践。在这方面的论文中, 他讨论了生态土地分类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土地分类的等级体系, 论证了生态土地分类具有与土地规划工作易于结合的优点。生态土地分类和立地分类不同, 前者是建立在分布学基础之上, 以研究土地的格局为基本核心。生态土地分类的提出, 为中国林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类途径, 对于森林规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徐化成接着又开展了河北丰宁的土地格局和土地动态的研究, 探讨山区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并在太行山地区研究了洪水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提出和论证中国生态林业的理论框架和内涵发展理论框架

徐化成结合中国的特点, 提出了中国生态林业应该具备的理论框架和内涵。在《森林的价值观》一文中提出, 在中国应当建立以多重价值观为基本出发点的林业经营体系。在《林业的目标、原则和发展道路》一文中论证了森林最基本的特征是自然性和复杂性, 提出林业措施生态化, 即各种林业措施必须符合森林自然性和复杂性这一本质特征, 而过度集约的措施不符合森林本性的要求, 有些措施如大强度的整地是森林不能承受的。在《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比较评价》一文中, 提出天然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是人工林所不能代替的, 要保护好中国已经所剩无几的天然林, 特别是原始林。在《人工林与生态学原理》(1991)和《关于人工林的地力下降问题》等一系列文章中, 徐化成针对中国当前人工林普遍存在的成活率低、稳定性差、病虫害严重和立地衰退等问题, 提出必须以生态学为基础发展人工林。

森林景观的研究

森林景观的研究其内容包括森林景观结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森林景观动态及群落生态效应、森林边际效应及动态、森林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森林景观生态研究是我国开展景观生态学研究较早的领域之一,研究工作也卓有成效。彭小麟于1991年就提出森林景观中的边缘效应影响问题;而徐化成(1994)、刘先银等(1994)则是林业工作者中较早将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应用到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中的学者。之后,以郭晋平等人为代表的课题组开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森林景观动态及其群落生态效应的研究》首次对森林景观生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也是我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臧润国等(1999)则主要探讨了森林斑块动态与物种共存机制及森林生物多样性问题。此外,马克明等(1999~2000)对北京东灵山地区的森林景观格局、森林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以及刘灿然等(1999~2000)对北京地区的植被景观斑块特征等也都作了一些颇有意义的探索。1995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徐化成主编的《景观生态学》教材。1996年5月又于北京举行了“第二届全国景观生态学术讨论会”,在会议召开的同时,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1998年又在沈阳成功举行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会议”。可以预见,景观生态学在我国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谦虚谨慎,德高望重

徐化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为人正直, 谦虚谨慎, 平易近人。他思路宽广, 刻苦钻研, 学风正派, 治学严谨, 是中青年的楷模和领路人。他在研究学风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 把科学的生态学研究和林业科技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将林木遗传生态分化的研究和制定种子区划的对策结合起来, 将林木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与制定采伐更新措施研究结合起来, 就是这一特色的具体体现。他热爱大森林, 也热爱学生。为了指导学生的野外工作, 他有时要住骡马小店、坐硬席、搭乘拖拉机甚至步行。

徐化成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 敢于讲真话, 为青年树立了榜样。1984年中国曾经掀起一股由全国各地向甘肃运送林木种子的运动。徐化成当时积极上言, 阐明植树造林应当重视种源的科学道理。徐化成的建议对于积极制止这个活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任职经历

1953-1971年 在北京林学院森林学教研组任教。

1969-1977年 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生态造林教研组任教。

1977-1985年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任引种研究室副主任、种子研究室主任和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1985年 在北京林业大学任生态教研组主任、生态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学学科带头人。

主要论著

1 徐化成.森林学(上、下册).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61.

2 徐化成, 郑均宝.河北承德地区油松天然更新的研究.林业科学, 1963, 8(3): 223~237.

3 徐化成.华北低山区侧柏混交林林学特性的研究.林业科学, 1978, 14(3): 21~30.

4 徐化成, 易宗文.华北低山区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以及与林木生长的关系.林业科学, 1979, 15(2): 97~104.

5 徐化成, 孙肇凤, 郭广荣。油松天然林的地理分布和种源区的划分.林业科学, 1981, 17(3): 258~270.

6 徐化成, 郭广荣.油松生物系统学的研究.林业科学, 1982, 18(3): 225~236.

7 徐化成, 孙肇凤.油松种群地理分化的多变量分析.林业科学, 1984, 20(1): 9~17.

8 徐化成, 唐谦.油松地理变异的初步研究.北京林学院学报, 1984, (2): 57~72.

9 徐化成, 唐谦.油松气候生态型的研究.林业科学, 1986, 22(1): 10~20.

10 徐化成.油松不同生态型适应性的研究.北京林学院学报, 1987, 9(1): 111~123.

11 徐化成, 唐季林.油松种子发芽生态学和种源的关系.林业科学, 1989, 25(6): 57~72.

12 徐化成.林木种子区划.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13 徐化成.美国新林业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1,13(4): 105~111.

14 徐化成, 唐谦, 李长喜.油松不同生态型在京西不同海拔高度的生长表现.林业科学, 1991, 27(6): 582~588.

15 徐化成.林业的目标、原则和发展道路.世界林业研究, 1991, 4(1): 29~35.

16 徐化成.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比较评价.世界林业研究, 1991, 4(3): 50~56.

17 徐化成.油松地理变异和种源选择.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18 徐化成.关于人工林的地力下降问题.世界林业研究, 1992, 5(1): 66~73.

19 徐化成.油松.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20 徐化成, 杜亚娟.兴安落叶松落种量和幼苗发生动态的研究.林业科学, 1993, 29(4): 298~308.

21 徐化成, 范兆飞.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年龄结构动态的研究.应用生态学报, 1993, 4(3): 229~233.

22 徐化成.森林的价值观.世界林业研究, 1993, 6(4): 14~20.

23 徐化成, 郑均宝.封山育林研究.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24 徐化成, 范兆飞, 王胜.兴安落叶松原始林林木空间格局的研究.生态学报, 1994, 14(2): 155~160.

25 徐化成.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原始林景观结构的研究.见: 盛炜彤, 徐孝庆主编.森林生态学会论文集.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17~121.

26 徐化成.景观生态学.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27 徐化成, 班勇.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种子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其种子库的持续性.植物生态学报, 1996, 20(1): 28~34.

28 徐化成, 李湛东, 邱扬.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火干扰历史的研究.生态学报, 1997, 17(4): 337~343.

29 徐化成, 郑均宝, 秦勇等.关于生态土地分类及其在林业上的应用前景问题.林业科学, 1998, 34(1): 1~8.

30 徐化成.中国大兴安岭森林.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一念之间定乾坤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一念之间定乾坤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一念之间定乾坤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记我国生态学科奠基人徐化成教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一章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易经・系辞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德经》第十五章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范”字,是指古代铸造金属时,先用泥土做模,然后将金属融化,倒在模内,待金属冷却后,将模打碎,就剩下金属造成的器具。这个模规定了金域的液体不能够任意流走,只能停留在它规定的范围内,因此,“范”字就有限制在一定空间位置之内的意思。现在的“范”字,主要是指“范者,法也”。法就是规律,针对天之时,所以“范”字在这里就是专门指能够对天作出限制。“围”是包围,凡是围都是有空间的,而空间是属于坤地的,所以这个“围”字针对大地。“范围”两个字,一指上天,一指大地。能够限制天地,可说伟大极了。

“化”就是变化,化育万物;“而不过”,指不超过。这一句的主语是圣人,它是说,圣人羋握了《易经》的道理,明白天地的规律,按天地的规律对天地加以调整,使天地的运行和生育变化达到最适当的程度。抽象点来说,即在阴阳对待流行的变化过程中间,当它在正常合理的时候,我们只需遵从、效法。但是很可能天地的阴阳变化偶然会有过或不及的情况。当天地过或不及,我们就要根据控制天地背后的规律,人为地制裁它、规范它,令它不要逸出常规。例如天旱得太厉害,我们就说天地失常,我们应辅相它,令它不要如此干旱;连续下雨两百天,这也不是正常的,我们要裁成它,令它不要降雨降得过分。要注意,不是觉得不足要它增加,而是在它过分后限制它,这样就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曲”就是委曲,即顺从。弯曲,就顺从他弯曲。这里的意思是完全吻合地跟随,用尽一切方法普遍地成就万物。“而不遗”,而没有遗漏,宇宙在生长万物的过程中,很可能在某些地方对某些物和某些人的生长过程有所忽略或不足。当有所忽略或不足时,我们就根据那事物的生长规律略为帮助它。整句是说巨细不遗漏地促进所有万物的合理生长,超过的就压抑它,不足的就帮助它,令它能够完成正常生长的过程。对万物无一遗漏,就叫作“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是非常伟大的想法。

【9】【73】【81】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泰卦的《大象传》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天地交”是指泰卦中乾坤(天地)两个经卦上下相交感。“后”是君主,不是皇后。其实远古可能由女性当君主,所以远古时,“后”字是指君主,后来承用,男的君主也可称为后了。这句说君主应根据这个卦象背后所反映的自然规律,来“财成天地之道”。注意,“财”这个字,别本作“裁”字。其实“财”是一个别写字,标准应是“裁”字。“裁”就是裁衣服。裁衣服是减少原本整幅布的大小,只剪出有用的部分。我们就好像裁布一样,制裁天地过分的部分,令它不过分。我们有责任帮助天地,天地做出的事过了,我们就要像裁衣般剪小它、抑制它,令它像衣服般没有多余的部分。“辅”是辅助。“相”,把这个字拆开,即左面是木杖,右面是眼,这根木杖就是帮助肓人走路的工具,而右面的眼可帮助肓人引路。因此,“相”字之义为帮助。君主窬要人帮助,所以后来帮助君主域重要的人,便叫“宰相”。“相”字之义既是帮助,有人相助,力慑便增加了,所以“相”字引申,便有“增加”之义。“宜”字十分重要,指适当。体会到在适当的情况下,天地应该需要增加的,便帮助它增加。最关键的原则是“左右”,两手帮助。“左”字和“右”字的原义就是左手和右手,左手和右手都有帮助之义。例如“祐(佑)”字,因为是上天的帮助,就用“示”字部表示;而“右”,正如帮助别人要用右手;合在一起,便是“祐(佑)”字。又如“辅佐”的“佐”字,本字就是“左”字,帮助人也可以用左手。“左右”的意思就是如此。

再看看,两个“右”字其实就是朋友的“友”字。能用右手帮助的才是朋友。朋友需要帮助,故彼此都要用右手帮助对方,因此两只右手合起来就是“友”。当然左撇子就作别论。所以“左右”不是控制普通的人民,而是要协助人民,对人民有利益的便去协助他们。

“财(裁)成辅相”很重要,它说出了我们人类应调整天地、帮助天地。给予天地最合理的帮助,《中庸》叫作“参赞天地之化育”。“参”是参与;“赞”是帮助,不是赞扬的“赞(瓒)”,是没有“言”字旁的“赞”字,就是帮助、赞助。要参与天地、帮助天地而不是损害天地。因此,“财(裁)成辅相”的意思:“财(裁)成”就是令它减少一点;“辅相”就是令它增加一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要令它增加或者减少的标准是“宜”。“宜”字在儒家的另一个名称就是“义”。“义”就是在任何不同情况之下,都找到最适当的处理亊物方法的意思。

有个例子我最喜欢讲,有两个同学去外国读书,一穷一富。大家凑集银两送礼,穷的送一笔钱,让他安心读书;有钱的送他一枝金笔,略表寸心已足够了,这就是适当。若相反的话,穷的送他一枝金笔;有钱的送一笔钱就叫不适当。适当不适当,是根据“义”决定的。“财(裁)成辅相”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帮助自然和调整自然,令自然的功能合乎最正常的规律。和我们今天西方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令地球不胜负荷而反抗,带来无穷的灾祸是不同的。所以“财(裁)成辅相”的说法,在今天西方已开始受到重视,因为它能真正解救地球目前的危机。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通”指贯通和汇通。“融会贯通”,要把很多事物合在一起,然后才能够会合贯通。“昼”指白天,“夜”指晚上。单说“昼夜”就只是指白天和晚上,但现在它说“昼夜之道”,便不是只讲昼夜,而是说形成昼夜的原因和规律。形成昼夜的原因和规律是什么?首先,白日过后就是黑夜,黑夜之后就是白日,它是一个循环无息、永不停止地进行、发展的过程。此外,白天光明是阳,黑夜黑暗就是阴了。因此,可将这个昼夜之道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综合类似昼夜的其他现象,例如幽明、死生、鬼神,乃至众多相对的事物,它们表面上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外貌和不同的行动,但如果提升和抽象化的话,把它们融会、综合和贯通,就变成了阴阳之道。假使真正能够精通融合,由昼夜之道,提升到更高层次的阴阳之道,即宇宙或天地最基本的原理,如果能够明白,那你就能真正了解一切的事物。应用这个最简单的原则,就可以解释天地任何的事物。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个“神”字要细心分析。首先《易经》用到“神”、或者是《十翼》用到“神”字,是有几种不同的意思的。第一种是指传统意义的神,即“神鬼”的“神”。例如在《系辞下传》的“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上天生出蓍草这一种神奇的物件,它会帮助我们、指导我们、告诉我们未来的情况;因此,圣人利用这一种神物蓍草,形成了《易经》占筮之道。“神”字在这里就是古代宗教迷信中神鬼的“神”。不过在《十翼》中,这样意思的“神”字不多,只有寥寥可数的例子。

第二个“神”字的意思,是代表我们的聪明智惹达到了普通人不能达到的境界,高到极点。即是说将普通的知识提升到智慧的层次,超越所有人知识的水平。大家读同一本书,但你听完他的说法后,你佩服极了,因为你读不到这层意思而他读到了!《系辞传》称为“神而明之”的“神”,是指道德与知识达到了最高妙的境界,就叫作“神”。此义就与鬼神无关。

第三个专指变化之道,也叫作“神”。首先将“神”字解为变化的意思不是《十翼》,而是西方人重视的《孙子兵法》,当中首先提到变化叫作“神”。可能因为它所说在先,《系辞传》就继承了这个意思,再向上提升。《孙子兵法》只不过是说运兵变化莫测,打胜仗的这种变化就叫作‘‘神”。它是指战争,只是低级的说法。《系辞传》将它提升到天地之变化是神,因此阴阳的变化就叫作“神”。例如“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不测,我们就叫作“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知道变化之道,就知道什么叫作“神”了。这些都是《说卦传》和《系辞传》中的文字。因此神是指阴阳变化,尤其在《系辞传》中,当我们看见“神”字时,应先想它就是指变化之道,很多时候都是正确的。上文“天生神物”指“神鬼”的“神”只是例外。“神而明之”中“神”的意思也比较少用。

退一步,高级的阴阳天地变化降到最低是什么?那就是蓍草的变化。因为当我们用五十根蓍草,经过各种运算过程后,最后究竟会得出九、八、七、六的哪一个结果,是没有人能够预先知道的,它是偶然的。因此说“蓍之德圆而神”的数理观与哲学内涵,卦之德方以智。”蓍的性质好像圆形的物件到处滚动。它是不稳定、随处转动的,它的性质是神。“神”字就是指蓍草的六、七、八、九变化不定的数据。这种解释偶然会用到,例如“神无方而《易》无体”,勉强亦可作为一例。

通过上述,可知神的意义共有四种说法。而传统的鬼神的意思最少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其蕴涵的朴素辩证思想,经过孔子的科学诠释和哲学阐发,将其内涵提升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使之由卜筮之书提升为哲理之书,其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理论学术价值都得到了空前的升华。虽然不像道家般彻底、完全否定鬼神的存在,但很早已经将鬼神的观念提升到哲学的观念。

“故神无方”,“方”就是方向、趋向。蓍草如果有一定的方向,每次是九是六就可预测,如最堕落的赌博,预知大小,买大得大,买小得小,那就是有方向,但蓍草不是。蓍草得出六、七、八、九之前,无人可知结果,这就是“无方”。如果提升到阴阳的层次,阳变阴、阴变阳,当你说它是阳时,它已变为阴,当说它是阴时,它已变了阳。但也有可能你说它变为阴时,它不变依然是阳等。此外,阳中蕴含着阴,阴中蕴含着阳。它是阳时可作阴用,阴时可作阳用。你根本无法找到一个方向。宇宙事物的变幻,虽然有永恒的规律,但慷得的人才可看到,不懂的人看去觉得好像万花筒一样,变化万千,以致目迷五色而不知所从。故说宇宙的变化、阴阳的变化是神。而番草的变化,也是没有一定的方句和趋向让人容易知道的,所以也是“阴阳不测之谓神”!

“而易无体”,“易”就是天地的变化,也就是暗寓天地的规律于其中的《易经》一书,在《易经》这本书中的六十四卦,亦是没有一定的形体的。占筮shi【蓍shi草】得到乾卦,但是初爻变,于是初爻变阴爻,就变成了姤卦,只是风来风去,吹动万物,使万物有聚有散,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短暂的相遇,又匆匆离开,缘来缘去,这就是“姤”卦的含义。二爻变就是同人卦等等。结果乾卦就可变成其他的六十三卦。六爻尽变就是坤卦。当你占到是乾卦时,跟着就变为姤卦、同人卦或坤卦等都是可能的,姤卦的卦辞是:“姤,遇也,柔遇刚也。所以《周易》书中的卦没有固定的形体。此外,每卦有六爻,虽然初、二、三、四、五、上有确定的位置和阴阳、贵贱。但这六位,可以是阴爻,亦可以是阳爻,所以只是虚位。何况阳爻会变阴爻,阴爻会变阳爻,所以爻亦是没有固定之体。再次,卦象亦无定体,例如乾卦卦象,可以是天、阑、君、父、玉、金、冰、良马、木果等,随变所适,亦没有固定之体。

第44卦 天风姤

如果再进一步引申,爻中所指陈的,原本是个别的、具体的、确定的亊物,但后来从哲学上提升为普遍的事类和规律,这样就将实事化为虚理,虚理自然没有固定的体了。所以《易》是无体的。又因为《易经》说宇宙是永恒在变动中,既是永恒在变动中,它的形体只能在短暂时间是间定的,在此之前或之后,都不是这样的。因此,易是无体的。一念之间定乾坤。如果从宇宙说明,而不是讲低级的占筮或卦,谁能看到宇宙的实体?古人只能从天地变化之道,推想它的实体,这是“即用以见体”,所以便说是没有形体。进一步推论,宇宙的变化是指外表的形体还是背后的规律?外表形体的变化是次要的,规律带动形体变化,因此规律的变化才是更根本的。而规律是抽象的,是没有形体的。故最后综合来说就是“神无方而《易》无体”。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这两句话迸一步强调《易》是与天地准的,是按天地之化行事的,所以无过错;而且委曲成就万物,没有遗漏的。这里有大、广的意思。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到白天变黑夜,黑夜变白天,从而知道事物是变化的。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里的“神”,不是“鬼神之情状”的“神”。而是指与“物质”相对的精神。“神”不是一定的,所以说“神无方”,即神没有方所。《系辞传》下面讲的“阴阳不测之谓神”、“蓍之德圆而神”,也是这个意思。“《易》无体”,是说《易》没有形体。这说明《易》是变化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 写给 导师 徐化成 先生

道德经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注家的主流,从战国末期的韩非,到西汉严遵、河上公、曹魏王弼、唐代成玄英、陆希声等人,都主张道不可言说,主要是为了体现美感。唐代李荣,司马光也有诠释。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释为“不是常而无不变之道”,认为老子之道是变化无常的。道德经由于政治原因在唐朝做过一次大的改动,原文是全乃天,但为了迎合王道的需要,改成了王乃天,王亦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实,《道德经》这本书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道”,一个是“無”,一个是“有”。“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無”者,是从“無”的角度,指“没有摸到的”,即:未被后天情欲凿丧的先天体性,至清至静,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观无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机。“常有”者,是从“有”的角度,指“摸到的”,即:先天的虚无体性已动,变为后天的情欲。心智可以思虑的,耳目可以见闻的,均属事物粗糙的形体和外壳——徼。整个《道德经》【道】=0,1。计算机的运行模式开启了道的运行。

【道德经】第一章是总纲。《道德经》81章从不同角度出发比喻的方式说“有”说“無”。如:第35章用大象比喻“道”。盲人摸象,摸着的是“有”是大象,没有摸到的是“無”也是大象。摸着的“有”+没有摸着的“無”是完整的“大象”。老子用完整的“大象”来比喻“道”。继续比喻,四有:《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37章: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

道之有(可道),是现象,道之無(不可道),是本质。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人同样是现象“有”与本质“無”组成的整体。身体是人的可见的现象,灵魂是人不可见的本质。想要了解你自己这个人就是要透过你的身体体悟生命的本质特征的灵魂。现象+本质特征的灵魂=您自己这个完整的人。

——题记 刘先银 2010年1月 北京

道德经原文5235字刘先银译注全集

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古往今来历代学者难以穷尽的思想宝藏。《道德经》一书对“道”的阐释,老子的“无为”思想、运动与转化思想、老子的社会政治观念、老子的人生哲学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纷杂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体系。

《老子·道德经》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宣称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道德经》以其五千二百三十五言,光耀中华,其内含博大广纳,囊括天地人间,是一座闪闪发光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最高的智慧是没有忧愁的”,“把学问做透了,就会没有忧愁”。

——题记 刘先银 2017年 北京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老子·道德经》原文5235字及註繹 刘先银編註。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诏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后来唐武宗又敕老子诞辰为降圣节,全国休假一日。可见,老子的圣诞为二月十五日,曾被唐朝政府所确认,并作为公共假日。唐朝皇帝姓李,自称为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唐高宗乾封元年 (666年)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 “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为“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诏加号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道德经说:無爲故無敗

《老子·道德经》原文5235字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原文5235字及註繹刘先银整理编绎

守微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1.事物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事物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事物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事物细微不显时,容易消散。

2.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

3.合抱之粗的树木,生成于稚嫩细弱的小苗。

4.九层之高的楼台,起建于一篮一筐的累土。

5.千里之外的行程,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

6.内心浮躁者必败于急功近利,执迷不悟者必失去前进方向。

7.所以圣人,有无为的境界所以不会失败,无执著心所以不失方向。

8.有些民众做事,往往是持续到几近成功但却功败垂成,如能始终谨慎如一,则无失败之事。

9.所以圣人,追求的是清心寡欲,所以不会看重世人的难得之货;

10.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以此来辅助万物回归自然,而他们始终不敢妄做非为。

【题解】安定之初容易把持,朦胧之初容易谋化,脆弱之初容易破碎,微小之初容易分散。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做好准备,要在国家还没有出现混乱时就注意治理。参天的大树,是由小苗一点点长成的;九层的高楼,是由一筐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行程,是开始于脚下的。如果不按照规律勉强地去做事,必然就会失败;如果穷奢极欲地占有,必然会有损失。所以圣人不强力妄为,因而不会失败;不随意占有,也就无所损失。人们做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所以,圣人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圣人按照万物的自然属性去帮助它们成长和发展,而不是去随意干涉。

【评析】本章紧承前章,是对如何保持系统化工程的合意稳态的论述。老子认为系统在稳态时容易维持,异变在微弱时容易散失,所以,他认为要以预防先于治疗的原则来保证系统合意稳态的维持,并通过这种稳态的保持来求得工程目标的渐进实现。对渐进的演变过程,老子既主张保持警惕以防微杜渐,加以利用以求事业的成功,又主张加以因顺以保持平稳的演变,并要求圣人充分发挥他的调节指向作用以保证事态的匀称自然发展。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情势未明朗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微小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开始时就有所打算,要在祸乱未发作之前就早作预防。合抱的大树,长成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堆垒于土坯;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对于这些渐进的过程,如果妄逞权能而揠苗助长,就会导致失败;如果执意于某一情态而加抗拒,就会反而使局面失去控制。因此,圣人不妄逞权能,所以不会失败;不抗拒渐进的演变,所以不会使局面失控。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华严经》所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慎终如慎始,就不会有败事。因此,圣人要别人之所不要,不使稀贵资源的供应更形紧张;学别人之所不学,以便牵正人们的偏激过失。借此以辅导万物行于其自然而不强加干涉。

在现代系统理论角度看,一些渐进的量变因素,特别是那些处于系统反馈盲区之中的细小量的积累,往往造成最难以避免的突变。对这种渐进的演变,如果执意于原先的稳态而人为地加以抗拒,就会导致系统势能的蓄积,把系统推向高势位使突变前景更不确定而增长了局面失控的危险。所以,老子的“执者失之”、“无执故无失”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老子所提出的或防微以杜渐、或积少以求成、或顺变以自保的处置方略不失为对渐变过程所可能施行的正确方略。

本章提出的“慎终如始”地“辅万物之自然”即如《华严经》所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老子一系列思想的高度概括。通过见微知著的“味无味”,并通过投身介入的“辅万物”,使之“之自然”而退步抽身,构成了“为无为”的入世、在世、出世三步曲。通过审慎的介入以求得悠闲的退出是道者的一大理想;不求独揽大权,但求天下安康,成了道者的人生准则。

无为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1.想用人为的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的。

2.天下是神圣的信器,不可能人为的改变一切。

3.人为想改变的必然失败,人为想持守的必然丧失。

4.因为万物既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既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既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既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5.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骄恣的东西。

配天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译文】

1.真正的勇不会杀气腾腾;

2.善于打仗的不用气势汹汹;

3.神机妙算者不必与敌交锋;

4.善于用人者甘居于人之下。

5.这就叫不争不竞之美德,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

6.这就算相配相合于天道。上古之时便如此啊。

【题解】这一章是专从用兵的意义上讲战略战术的原则,推导出王者的驭人之道。人才有“士、帅、将、相”,他们给人在各自方面发挥能力,王用“不争”的品德对待,让他们的能力能够最大的发挥。这是符合“道纪”的王道。其中心意思在于阐明上一章所讲“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道理。他要求人们不逞勇武,不轻易激怒,避免与人正面冲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能力,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以不争达到自己的目的。老子认为,这是符合于天道的,是古老的准则。本章不仅有“兵道”。里面还有“士道”、“相道”。士不武、帅不怒、将不与、相善下,王不争而用其力,这是一个“配天古之极”的“王道”。“善为士者,不武”中“士”是文职人员,当“绅士”讲,“绅士”“不武”的“武”肯定不会是武力战争,只能是行为粗鲁。“善战者,不怒”这里“战”是与“怒”关联的,肯定不是战争,那就只能是“打架”,就是善于打架的人,“不怒”就是沉着冷静,眼明手快。“不与”的“与”就是对面,正面冲突。“善用人者,为之下”的“下”与“大国下流”的“下”一个意思。

戒强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参看:去用章第四十【老子·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译文】

1.人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

2.草木活著的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

3.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的途径;柔弱的,属于生命的途径。

4.因而,军队一强大就要被消灭了,树木一强盛就要被砍伐了。

5.强大的处于下势,柔弱的处于上势。

【题解】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了;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了。这说明坚硬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机一类。所以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壮就会遭受砍伐。强大者反而居于下风劣势,柔弱者却可以处在上风优势。不要以为人家弱势会被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不被看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的,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呢。

天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译文】

1.上天的道,就像满弦的弓吗?高了的自然会抑制它,低了的自然会托举它;多余者必然受到损耗,不足者必得补充。

2.上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3.世间的道却不这样,是损害不足的,加给有余的。

4.谁能把多余的奉献给天下?只有得道的人。

5.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他不希望别人称称赞自己有才能。

任信章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无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释】「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国之污垢,即罪恶;担其罪,即受辱。不祥,即凶殃;承其凶,即受难。

【译文】

1.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攻坚克强的能力,却没有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2.这个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3.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

4.正义的言辞应当令人反省。游戏网

责任编辑:

相关下载

玩家评论

导弹之父钱学森诞辰108周年一起缅怀这位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原标题:导弹之父钱学森诞辰108周年 一起缅怀这位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详情>>

阅读: 5
日期: 2019-12-11
钛媒体专访深度学习奠基人特伦斯:人类智慧与AI正在融合,量子计算仍在“蹒跚学步”

原标题:钛媒体专访深度学习奠基人特伦斯:人类智慧与AI正在融合,量子计算仍在“蹒跚学步” 深度学习奠基人——特伦斯·谢诺夫斯基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详情>>

阅读: 0
日期: 2019-12-05
新中国铁路事业奠基人滕代远:永远为党和人民服务

原标题:新中国铁路事业奠基人滕代远:永远为党和人民服务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新华社长沙8月23日电(记者 周勉)1974年11月30日,滕代远病危,当详情>>

阅读: 5
日期: 2019-09-05
中世纪建设模拟《奠基》预告 2月开启体验

  PolymorphGames近日宣布城市建设模拟游戏《奠基》将于2月1日(北京时间2月2日)登陆Steam抢先体验平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预告片吧!  本作品是以中世纪为舞台打造城市的模拟游戏作品详情>>

阅读: 4
日期: 2019-01-23
中世纪城市建设模拟游戏《奠基》2月2日Steam平台开启抢先体验 预告片公布

  PolymorphGames近日宣布城市建设模拟游戏《奠基》将于2月1日(北京时间2月2日)登陆Steam抢先体验平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预告片吧!详情>>

阅读: 1
日期: 2019-01-22
20年经典RT4X续作《X4:奠基》登陆Steam平台支持简中

【17173新闻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德国游戏开发商Egosoft的《X》系列是拥有20年的经典RT4X类型游戏,距离上一代作品已经时隔多年,近日开放商Egosoft宣布系列最新续详情>>

阅读: 14
日期: 2018-11-22
经典RT4X续作《X4:奠基》公布 太空大战,自带简中

  时隔多年,拥有20年经典RT4X类型游戏《X》系列开发商宣布,新作《X4:奠基》将于11月30日发售(国区12月1日),玩家可以再次体验到太空详情>>

阅读: 4
日期: 2018-11-22
黑魂/血源奠基之作《恶魔之魂》"移植"PC端演示公布

近日,国外一个PS3游戏移植PC端小组公布了《恶魔之魂(Demons Souls)》PC移植项目的最新进展演示。具体这款经... 详情>>

阅读: 12
日期: 2018-10-10
Dota世界冠军中单又有大动作,电竞奠基人酒神正式入驻斗鱼直播

电子竞技发展至今,经历了长期以来的低谷期后终于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牌职业选手们无疑是推动这一事业的奠基人。根据最新的消息显示,身为Dota世界冠军的前职业选手伍声2009作为元老级主播在9月28日正详情>>

阅读: 2
日期: 2018-09-29
【逆水寒】《奠基者》原型

小编为您搜罗的答案:主要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缩影不用太计较只是电视剧把有的东西艺术化了不过大的方面是没有错的我爷爷和我老爷就是个老会战他们看了后都说讲的还可以比较真实具体你可以到铁详情>>

阅读: 10
日期: 2018-08-23
崔迪,中国职业拳击的体系的奠基者

大王之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风赋》宋玉上世纪80-90年代,世界职业拳击的黄金时代伴随着中国电视机的普及也传播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中国拳详情>>

阅读: 1
日期: 2018-08-14
更新了的 Material Design 是新 Gmail 的奠基石

在午夜揭幕后,新的Gmail开始为第一批用户推出。我们已经设法在个人GoogleAccount中启用该新设计,并且很快发现了,在提供这详情>>

阅读: 10
日期: 2018-08-01
黑魂/血源奠基之作《恶魔之魂》

  《恶魔之魂(DemonsSouls)》作为当下两款热门游戏《黑暗之魂》系列和《血源》的奠基之作,其最初只在PS3平台独占发行。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详情>>

阅读: 2
日期: 2018-07-06
斗地主:巧了!他第一手打出的牌,成为我获胜的奠基石!

斗地主:巧了!他第一手打出的牌,成为我获胜的奠基石!详情>>

阅读: 1
日期: 2018-06-30
成功无法复制,辉煌应当延续!解读我国五大经典类型游戏的奠基者

2000年,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图形Mud游戏《万王之王》推出,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网游游戏的时代详情>>

阅读: 0
日期: 2018-05-09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