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游 > 手游动态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或许骂的就是《三国志》中的自己
2020-04-25 21:47:57 作者:[db:作者]
演义

演义

棋牌桌游 | 157.35MB

仔细梳理对比《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诸葛亮骂王朗这段情节。会发现,三国正史上虽然有诸葛亮与王朗交流的情节,但是却并没有如《三国演义》中那般,“智慧”的诸葛亮站在道德高度,将曹魏司空王朗痛骂致死之事。如果真的有,那也应该是演义中的他将正史中的他给骂死的情节。

我们先来回顾下正史中的情节。两者进行了一次书信往来。先是王朗给诸葛亮写信说服他“举国来降”。

接着,诸葛亮在回信中,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那样,将“天意不绝炎汉”作为最高政治标准,而是将“道”和 “德”作为夺取天下的重中之重。有德之人可以“据道讨淫”,而诸如“项羽、王莽”等无道之人,即使自身实力强大也终会失败,而这却是演义中诸葛亮批判王朗“有德之人”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演义内容和正史内容。《演义》中的诸葛亮虽然言语犀利、精妙透彻,但其中有三处其并未明显驳斥王朗的地方,因为这三处所强调的观点不仅显现出作者罗贯中撰写这一桥段时的混乱逻辑,也显现出这一桥段的张冠李戴,难以自圆其说的本质。

其一,面对王朗的“天数论”,虽然诸葛亮巧妙地用“天意说”来替换,但却并没有实际去解释,王朗的“假若天数有变,应当如何”的问题,只是在不停地强调“天意再汉”这个理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王朗所坚持的“天数有变,天下应归有德之人”的理论并未被驳倒,相反,给人一种诸葛亮变相承认了这一理论的感觉。

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天数论”本就是正史中诸葛亮的观点。且看《三国志》是如何记载的:“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罐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看到了么?正史中的诸葛亮是承认“天数罔替”的,比如“唐尧、大禹、夏稷。”

其二,面对王朗提及的曹操父子为“有德之人”的论断,诸葛亮并未正面予以回应批驳。而是直接以一句“汝焉敢妄称天数耶”来直接跳过王朗的“有德”论断,既缺乏说服力,亦暴露出其理屈词穷的态度。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说得很明白:曹操和项羽那些人一样,虽有‘谲胜之力’,但却并没有‘德’来承继大统”。而在演义中,罗贯中先生则将这一观点转变为了王朗的观点,他认为“曹操父子平定海内,德行无双”,正是可承继大统之人。

其三,王朗所言理论的根基是“王朝本就是世袭罔替的,谁平定乱世,就该拥护谁;而并非坚持着自己已故王朝旧臣的理念不向前看。”但是诸葛亮理论的根基是“自董卓之乱以来,汉室倾颓,但为汉臣,均有匡扶社稷之责,而不是选择依附强者,助纣为虐。”

两人之间的理论根基乍一看都对,实打实的“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但实际上,仔细推敲起来,就会发现,诸葛亮的理论根基是有问题的,有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感觉。将“已经作古的汉王朝和谁才是天下正统”巧妙的同义替换了,这种本身便是逆潮流的。

一样的,我们回看《三国志》。史载:“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读起来好熟悉,怎么这么像王朗的论断,此处又是一处移花接木。

正史中的诸葛亮批判曹操的“谲胜之力”,没有德来代汉;演义中王朗也认为“有德者代汉”是合法的,所以曹魏可以取代汉朝。二者虽然结论不同,但对于有德者得天下的逻辑都是认同的。

所以,最终的结论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或许骂的就是《三国志》中的自己


相关文章

234游戏网站地图
子站导航

大家都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