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料站 > 好好玩
孩子沉迷游戏?他反用“游戏”防沉迷_楚弟
2020-01-02 00:09:04 作者:佚名
原标题:孩子沉迷游戏?他反用“游戏”防沉迷

作者 l 假斯特

来源 l 假斯特(ID:JustLab)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JustVix)

“孩子天天玩游戏刷短视频停不下来,该怎么办?

这是千万家长的苦恼,也是和孩子们“斗智斗勇”的日常。

作为一个游戏年龄超过20年,游戏行业从业快10年的人,分享一个真实故事:我如何用“游戏”帮助孩子对抗“游戏沉迷”。

我的侄女小涵,小学五年级,11岁;侄子楚弟10岁,小学四年级。

他们性格迥异,男孩外向好动,偶尔喜欢钻空子耍聪明,但不太沉稳。女孩自尊水平很高,对自己有要求,也更容易藏心事。

他们由县城的爷爷奶奶一手带大,假期才能和父母相聚,算是留守儿童。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玩电子游戏和看短视频。

“我想送他去做职业电竞选手”

作为80后父母,对待玩游戏这件事,我哥嫂呈现出异于其他家长的开明。

因为我之前一直在游戏行业,会让家里认知到游戏也是一个可以从业的方向,今年暑期的时候,我哥认真地跟我说:

“帮我问问看,能不能让楚弟去俱乐部学习,我想送他去做电竞职业选手。”

为了表现对“楚弟”游戏水平的认可,当场开了一把游戏“打”给我看。

后来因为楚弟的年龄实在太小(俱乐部最小的选手年纪在13岁),不得已作罢。

正在玩游戏的姐弟俩

这不是我哥第一次这么提,他本人是《英雄联盟》的忠实玩家,也深知近年电子竞技正逐步走入主流视野,成为竞技运动的一种。

在他的认知里,如果有天赋,走职业电竞选手的路线,也许比常规的成才路线更有发展潜力。

与之相反的,我的爸妈,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延续着他们的传统观念:读书才是正业。他们对孩子玩游戏深恶痛绝。

在和他们相处的时间,我听到我妈对楚弟说的最多的话就是:

“作业写完了吗,就在那玩游戏?”

“一天到晚都在玩游戏,再玩我要把你手机扔了。”

……

我妈为了“扭正”孩子的意识,还买了一套整整10本的“鸡汤书”——《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将来的你一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等,强行“精神投喂”。

奶奶给10岁孩子买的书

爸爸“想送孩子做职业电竞”,和奶奶希望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看起来截然不同的态度,却是同一款“支配欲”在作祟: 我希望孩子按照我设定的路线发展。

想必我们都经历过小时候被钢琴或奥数支配的恐惧吧。

为什么,我们做了家长,却依旧幻想去设定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呢?

孩子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自然的人,不是机器人,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家长和孩子,应是对等的关系。

事实上,孩子们自有自己的想法和世界。

他既没有因为爸爸的期待投入“职业选手”的理想,也没有因为奶奶的要求“励志”起来,他们正常地上学读书,闲暇时间刷抖音、玩游戏。

作为旁观者,从那时起,我先给小涵绑定了腾讯游戏的“成长守护平台”,我想观察一下,她会不会真地“沉迷”游戏?

“被奶奶用衣架打了一顿后,还在继续玩游戏”

前阵子,我回老家待了快2个星期,近距离地参与了孩子们的生活。

在“成长守护平台”的报告里,小涵玩游戏的时间还算正常,每天大概会登录个2-3次,整体时间通常不超过半小时,偶尔会“消费”,金额多数是几块钱。偶尔一两次小涵在晚上11点后登录,我微信问她,隔天回复我说是上去看看,很快就下了。

实际的情况呢?

他们玩腾讯游戏的时间不算多,但是他们用在电子产品上娱乐的时间确实不少。以楚小弟为例,他通常下午不到4点就放学到家了。做完作业用不了1个小时,然后开始刷短视频,玩小游戏。吃完饭以后玩游戏、看短视频、看动画片轮流切换。9点左右,奶奶喊洗漱,再上床睡觉。

一二线城市的孩子,一到周末时间就被各种补习班填满。县城的孩子,培训班少一些,他们可支配的时间相对充足。

周末,成了他们“电子娱乐”的高发时间。

这个周六,我还在床上睡懒觉。朦胧听到客厅的吵闹声,楚小弟被奶奶打了。大概是喊了很久让他做作业不要玩游戏却不听,急着出门忙事的奶奶有点气急败坏,便拿衣架打了楚小弟(冬天穿的厚其实是不疼的),边打边进行“威胁式教育”:

“赶紧,你们给我回你们自己家去(他们住的是奶奶家),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玩游戏就玩游戏,我不管你们了!”

我听到了楚小弟“啊啊”的哭了几声,哭声不大。奶奶发完脾气拿他没办法,出门了。

每天都给他们做好早餐的奶奶,这一次,没有做。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类似“被威胁”的经历,如果你在路上或者公共场合哭闹,家长会威胁你“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家长们在意面子,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止哭”效果,轻易就动用“威胁武器”。

事实上,用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丢掉对你的信任感,让你和他的距离越拉越远,反而更不能达到你想要的教育目的,比如,让他别再玩游戏。

我起床后,在客厅看到姐弟俩都在沙发上,小涵在写作业,楚小弟竟然还在玩游戏——在被奶奶“教训过”“威胁过”后,还在继续玩。

“不被信任的感觉,是不是特别不好”

我给他们做了早餐,一边吃一边开始尝试沟通。

我先问小涵:“刚刚发生了什么?”

“我也不知道,我在房间里突然就听到奶奶发脾气,说弟弟一大早就在那玩游戏,然后还说要我们都回自己家去。”

“我又没玩。”这句话刚说完,小涵竟掉下了眼泪。

我知道侄女小涵非常敏感,很容易情感代入。奶奶的生气波及了她,她被冤枉,委屈的情绪无处纾解,我一说话就戳中了她的泪点。

我和小涵说,奶奶让你们回自己家,是气话。你没有玩游戏,就不是在说你。

“我不是给你装了成长守护平台吗?不是可以监测你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吗?你和奶奶定好时间,这不就是证据了吗?”

在大部分时候,家长会认为“情绪”是大人的专属,在“教训”孩子的过程,也完全是大人单方面输出“打骂”。

如此一来,孩子不仅失去了反驳的机会,也不敢表露情绪。比如,我问小涵,这件事你愿意和奶奶沟通吗?她一边哭一边坚定地摇头。

等小涵情绪稳定,我和她定了 “游戏管理契约”:周一到周五每天最多玩45分钟,周末每天游戏加看短视频的整体娱乐不超过1小时45分钟。

“我相信你可以管理好时间。”

她是一个自尊水平要求很高的孩子,自尊驱动自律,在游戏这个问题上,和她的沟通反而容易。

头疼的是,“心大还在玩游戏“的楚小弟。

我得软硬兼施。

我走到楚弟的身边,和他并靠着坐在一起,左手揽着他,一边看他玩一边说:

“满崽,你喜欢玩游戏是吗?你爸说想让你打电竞,你想做职业选手吗?”

没理我。

我继续:

“那让你每天打10个小时游戏好不好?除了吃饭睡觉,一有时间就练。”

“不玩这么久”

狡猾的家伙,知道我在给他“下套”。

“不玩这么久,那是玩多久。他们练英雄联盟,每天练够8小时,你不想做职业选手吗?”

“不想,不玩这么久。”

抗拒的姿态慢慢卸下了。

我把头再靠近一些,凑到他耳旁说:

“满崽,那你告诉我,为什么奶奶打了你,你还要继续玩游戏呢?”

这时,分明感觉到楚小弟看iPad的眼神涣散了很多,我知道他听进去了。

“是不是因为奶奶说要赶你走,你不玩游戏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呢?”

楚小弟极轻微地点了点头。

“那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二爹(二叔的意思)不管发生什么都是爱你的,你能感受到吗?”

点头认可。

“你是不是觉得奶奶不相信你,不被信任的感觉,是不是特别不好?”

这下,“心大”的楚小弟也哭了,他的委屈其实比姐姐的还大,只是掩藏在“毫不在意”的表情下,把情绪都藏了起来。

我紧紧抱着楚小弟,继续说:

“二爹知道你的感受,你不想每天玩太长时间。那你来和二爹算个账好不好?你每天差不多下午4点下课,晚上9点睡觉,除去吃饭还有洗漱等时间,差不多有4个小时自己的时间。”

“还要写作业。”

楚小弟开始抢答。

“还有呢?”

“我还看书。”

“对,还有看书。看书是很好的,二爹一点都不反对。不管是玩游戏还是看书,如果你能掌握时间,是不是就不会挨骂,你自己也能做你想做的?”

“嗯嗯!”

这次是看着我的眼睛,很认真地跟我说的。

认真看书的楚小弟

后来,我带他和奶奶做了一次沟通,也邀请楚小弟和奶奶的账号都加入了“成长守护平台”,守护平台里新上线的“给家长的游戏指引”,家长可以去了解孩子在玩的游戏,也可以以此为时间管理依据,帮助孩子更好的规划游戏时间。

新上线的“给家长的游戏指引”

再后来,我和我妈交流这件事。我说, 不能把孩子逼太紧,要留给他足够的信任空间。因为相信与被相信,是最强大的一种力量。

我妈表示赞同,回忆起小时候,她因为生气把我哥打了一顿,结果我爸也凑过来联手打,然后她对我爸大发脾气,这么小的儿子,难道我还打不过?要你一起打啊?她说如果父母都黑着脸,孩子在家就没法待了。

有时候孩子叛逆地“沉迷”游戏,不是他有多喜爱,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倔强的表达。

建立你和孩子的信任机制,这是一件永远不嫌晚的事。

为了知道孩子们将来想做什么,我设计了一个“游戏”

除了玩游戏的问题,我发现孩子们还有一个“难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很多时候连大人都回答不了,更何况孩子。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

“要不停地追问孩子最想做的是什么,不停问,每天问。”

我在家时,也尝试每天追问。

第一天,我问小涵和楚小弟“最喜欢做什么?”,小涵先回答:

“没有什么喜欢的。”

“那你平常做什么事,会觉得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打排球的时候。”

她和我描述打排球时,她很喜欢团队作战后赢球的感觉,为了打排球愿意6点起床去训练,甚至手指受伤也没有退意。

侄女小涵对排球的热爱比较确定,且持久。

相反的,楚小弟就是典型的“见异思迁”:

“我想成为一个冒险家。”

“什么样的冒险家?”

“不知道。”

他从小说《斗罗大陆》里知道了“冒险家”这个词,但并不知道“冒险家”是干什么的。我给他看了《跟着贝尔去冒险》的视频,看到贝尔上山下海活吃虫子,他看的很嗨,却又立刻表示:

“我不想成为冒险家了。”

“那你想成为啥?”

“不知道。”

第二天,我给楚小弟布置了一个作业,写出50个他知道的职业。

在写了4个职业“木匠、卖菜、杀鸡、小卖部”之后,不管我怎么引导,怎么也不愿意继续了。

我每次问他:

“还能想出一个职业吗?”

“不知道。”

我知道他是不愿意面对他不擅长、或者他不想做的事,有典型的畏难情绪。我温和地引导他说:

“下一次,能不能把‘不知道’替换成‘我想想’。”

这招没什么大用,但也算一个开端。

“你还能想出一个职业吗?”

“不……我想想。”

后来,我设计了一个3人纸上游戏。我们3个人都拿出自己最“宝贝”的一样东西作为“筹码”,参与一个“看谁说的职业多”的游戏。

规则很简单:3人轮流说一个职业,同一个类型最多只能出现5次,每个人有3条“命”,用完就淘汰,获胜的人可以拥有最后的“战利品”。

这个简单的小游戏我们玩了1个多小时,他们都玩的特别开心。

游戏结束时,我们一共写出了88个职业。我显然“胜之不武”,却也非常开心让孩子们借着游戏,说出了潜藏在心里的一些认知和想法。

“看谁说的职业多”纸上游戏

最后,我让他们都选了3个最想成为的职业。

小涵选了医生、排球教练、宇航员。

楚小弟选了理发师、羽毛球教练、医院院长。

楚小弟怎样也不愿意完成的作业,却愉快地在游戏中自动完成了。为什么简单的纸上游戏,也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简·麦戈尼格尔的成名作《游戏改变世界》,提到游戏激励玩家主动挑战障碍的核心原因,由4大决定性特征带来:目标、规则、反馈机制、自愿参与。

以我和小涵楚小弟玩的“看谁说的职业多”这个游戏举例:

目标,游戏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喜欢排球的小涵告诉我,赢球本身就是一件开心的事。

规则,我邀请他们一起设计游戏的规则,这样他们会更愿意遵守。

反馈机制,如果20秒之内没有说出一个新的职业,就会扣掉一条命。

自愿参与,当我给楚小弟“布置一个作业”时,他满脸写着抗拒,当我邀请“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吧”,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拒绝,而是“什么游戏?”。

这是游戏机制的魅力,也是“游戏化可以赋能教育”的价值。

结语

最好的爱是陪伴

这是腾讯成长守护平台官网首页最醒目的一句话,也是 处理孩子游戏“沉迷”最好的解药。

高质量的陪伴是什么?

陪伴的前提是尊重与平等,把孩子当一个和你一样平等的人,不是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心肝宝贝”,也不是你喊一句“儿子”就回“我在”的机器人。

陪伴的基石是爱与信任,给孩子没有条件的爱,比威胁更有效的是建立你和孩子的信任机制。

最好陪伴的方式是参与孩子的世界。游戏就是他们的一个世界,用游戏化的4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机制、自愿参与”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联通孩子的世界。游戏网



相关文章

234游戏网站地图
游戏中心
手机游戏
app大全
单机游戏
网络游戏
网页游戏
手机网游
新闻中心
网游新闻
手游新闻
单机新闻
原创栏目
综合热点
实用问答
专题文章
图片中心
美女图片
爆笑图
二次元
网游图片
单机图片
手游图片
视频中心
单机视频
手游视频
网游视频
视频综合
游戏赛事
攻略中心
单机攻略
手游攻略
网游攻略
爆料中心
娱乐八卦
新鲜事
国内新闻
评测中心
单机评测
手游评测
网游评测
子站导航
234游戏网
234问答
234游戏论坛
vr频道
问答2
问答3

大家都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