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 网游 > 综合热点

医护人员的又一个“帮手”来了,「Tangbot」机器人用AI完成导诊、风险评估、随访

时间:2018-08-06 03:29:40  来源:  作者:网络
请注意:本文为编辑制作专题转载的资讯,页面显示的时间仅为生成静态页面时间而非具体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36氪获悉,医疗服务机器人Tangbot宣布已获得300万元天使轮融资,资方为医创空间。本轮融资主要用于产品研发。

Tangbot是一款应用于医院病床旁、患教室、护士台、门诊、诊所、医药企业等场景下的智能机器人。据Tangbot创始人冯培根介绍,目前这款机器人所扮演的“角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解答员”。用户能直接语音询问机器人有关疾病(覆盖所有的科室和疾病)的知识,检查报告的意义等,机器人会采用语音、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回复,模拟“医患互动”;

“调查员”。Tangbot内置了很多量表,通过人机互动能对患者体征进行判断,并能基于患者的答案进行一些风险预测,再将预测结果反馈医生,涉及静脉栓塞风险评估,中医体质辨识,糖尿病风险评估,糖尿病饮食运动计划定制等;

“随访员”。机器人能记录患者信息,并且按照设定频率,每隔一段时间和出院在家的患者通话,询问病情,并将随访数据整理好发送给医生,帮医生实现诊后随访;

冯培根还指出,作为增值服务,Tangbot机器人中还有医患远程问诊板块,平台对接了好大夫在线上几十万的医生资源和互联网医院,患者能通过Tangbot远程咨询医生。

Tangbot的机器人产品

冯培根特别强调,每台机器人都是“特别定制”的,对接着单独的数据库,会根据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需要,无限制不断地添加问答场景,包括一些办事信息和医疗信息,例如“去哪里取药”、“某个化验数值是什么意思”、“去哪里取化验报告”等等。

既然涉及到导诊和基础问诊等服务,如何保证机器人识别和回答的准确性是个问题。冯培根表示,机器人训练了大量医学知识库、医学流程、就医场景、医学专业词汇等方面的数据,基于NPL技术的识别率达到95%。

产品落地后,接下来要解决市场的问题。

目前,Tangbot主要通过地推以及团队专家资源推广的方式进行获客,目标客群分包括医疗机构和医疗器械厂商。针对后者的服务场景表现为:Tangbot能提供有关医疗器械的操作知识和维修知识,并调阅它每天的检验数据,帮助医院搜集数据也辅助厂商对器械进行运维;另外,作为一个终端,Tangbot也能充当企业的宣传通道。

这也反应出目前Tangbot的盈利模式:除了售卖产品外还能向上述企业收取服务费。冯培根透露,根据功能模块的不同, 价格在1万~4.7万元之间浮动。Tangbot的机器人产品已进入50+家医疗机构和10+家医学检验仪器生产商,包括长海医院、新华医院等。

冯培根表示,未来Tangbot会根据B端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定制服务,并不断延伸其功能模块,具体会涉及自动查房、紧急呼救、办公室查房、视频交流、身体数据检测、远程监控病房等。

据WHO的报告,到2035年全球将会有大约1290万的医护人员短缺。对医疗人员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未来对医疗机器人使用的需求。而Tangbot切中的刚好是医护人员日常处理的“重复性工作”这一部分。

目前辅助医生的医疗机器人还有一些,已经落地的主要是导诊机器人(腾讯睿知)、辅助诊断机器人(科大讯飞)、手术机器人(华科精准)、外骨骼机器人(迈步)等,像Tangbot同时提供导诊、风险评估、院后随访服务的机器人还比较少见,此前虽有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平台承接类似的导诊、评估、轻问诊服务,但相比于机器人而言,它们交互体验会差一些。

团队方面,目前Tangbot共有21人,创始人冯培根曾在北京协和医院虞石山院士研究组从事研究工作,并先后就职于好大夫在线、美国礼来、丹麦诺、诺德负责市场工作;CTO宋成利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教授、博导,在医疗器械与机器人方向有深厚的积累与研究;首席医学专家张进安为上海健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复旦、西安交大教授、博导,上海内分泌协会委员。

目前,公司计划展开新一轮融资用于完善产品和市场推广。

资源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下载

玩家评论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