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竞 > 昔日回顾
浅论三国“三大战役”以及战后对形势的影响_曹操始
2021-11-15 08:12:39 作者:网络转载

原标题:浅论三国“三大战役”以及战后对形势的影响

历代诗·三国(杨简)

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

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

孙权在金陵,鼎足互相图。

广义上的三国时期是从东汉到西晋之间一次分裂时期,战争自然是不用说了,是三国时期的主旋律。其中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对形势影响比较大的战役,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下面小编就来简单聊一聊这三次战役的始末,以及后续的影响。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挫败袁绍扩张趋势

一、“官渡之战”概述

在早期曹操和袁绍是一对盟友,也各自制定并履行自己的战略。袁绍以河北为基础,以黄河和太行山为屏障,然后再向南扩张。曹操则占据黄河以南,往江淮、大别山发展。双方在彻底翻脸前各自对付其他的敌人,曹操率先消灭袁术、吕布等人,为了抢占战争的主动权,与黑山军一起救援被袁绍进攻的公孙瓒,发动了“射犬之战”。

结果曹操刚刚打完射犬,袁绍就彻底消灭公孙瓒,双方又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上。并且袁绍反而领先曹操一步。因为袁绍的地缘好,敌人少,曹操周围都是敌人或者潜在的敌人。而且曹操的兵力、装备都有所欠缺。所以在“官渡之战”前中期,袁绍一直占据上风。

袁绍虽然在白马和延津各吃了一场败仗,但总体上来看,还是占据主动,将战线向南推进到官渡。双方在官渡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期间发生几次局部的战斗,另外还有刘备在汝南活动,威胁曹操的后方。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这些战斗中都是曹操取胜,刘备也被驱逐。但从整体上来看,形势对于曹操来说相当不利,军粮补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按照正常发展,“官渡之战”中曹操很难取胜。但是袁绍集团内部出现问题。许攸叛逃到曹营,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袁绍军粮屯集在乌巢。在这样一种险峻形势下,曹操只能放手一搏,相信许攸的信息,并且超常发挥,用五千人击败超过一万的乌巢守军。军粮被尽数焚烧,袁绍军心大乱,收获惨败。整体来看,袁绍的表现不能说蠢,但确实没有协调好手下人才的关系,而且曹操的表现更加高明。

二、“官渡之战”影响

如果说“官渡之战”是决定北方霸主的一战,其实也不尽然。袁绍在此战中折损近十万的兵力不假,但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一场防守战,没有凭借“官渡之战”的胜利彻底击溃袁绍的势力。此战后袁绍还有和曹操进行角逐的资本。后来由于袁绍“废长立幼”的骚操作,导致袁氏兄弟互相攻伐,才给曹操逐个击破的机会。

即便是这样,曹操击败袁氏兄弟也花费了六年的时间,为了防止袁熙、袁尚与乌桓联合,还进行对幽州三郡乌桓的远征。可以说“官渡之战”不能视为决定北方霸主的一战,但确实挫败了袁绍的扩张趋势,随后袁绍的死和袁氏兄弟的矛盾也让曹操占据主动权。“官渡之战”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赤壁之战”:曹操南下不利,促成刘备的崛起

一、“赤壁之战”概述

“赤壁之战”是曹操最接近统一天下的一战。当时北方以定,关西军阀对曹操表示臣服,刘表病死,荆州投降。形势对曹操可以说是相当有利。他的老对手刘备却惶惶不可终日,刘备被刘琮摆了一道,匆忙逃往江陵,准备利用江陵的军实对抗曹操;但由于“携民渡江”,行速缓慢,在当阳被曹操的虎豹骑追上,战败后斜度汉水逃往夏口。此时刘备和孙权都是弱势的一方,只能紧密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

曹操在“赤壁之战”投入的兵力不明,小编以为大概是有十万以上的(北兵十五六万,荆州降卒七八万,但降卒投入战斗的数量不会太多,另外刚得的荆州也需要驻兵镇守,小编认为实际兵力十万出头是有的);反观孙刘联军,孙权出兵三万,这是确定的兵力,刘备一共有两万,但实际兵力也不好说,总之加在一起不超过五万。这也是强弱对比很悬殊的一战。

但“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却没有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那样艰苦,小编认为其原因在于三点:疫病、水战、火攻。

曹操军队南下时已经产生疫病,极大影响了士兵的战斗力;曹操大部分都是北兵,不谙水战,刘备和孙权的士兵都有水战经验(关羽的一万人是水军,刘琦一万人常驻夏口),战斗力比曹操强;另外周瑜使用了火攻,不仅烧毁曹操战船,还将火势扩大到长江北岸乌林的军营。种种原因导致曹操的败退,孙刘联军获得胜利。

二、“赤壁之战”影响

“赤壁之战”后,曹操从扩张转为防御。孙刘联军对荆州各郡进行重新划分。周瑜、关羽攻取南郡,为进攻襄阳做准备;刘备攻取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占据一部分地盘。后来周瑜病死,在“亲刘派”的鲁肃的劝谏下,孙权将江陵借给刘备,使刘备得到入蜀的钥匙。可以说“赤壁之战”的胜利促进了刘备的崛起。

另一方面曹操对荆、扬采取守势,对关中则发动攻势。曹操逼反“关中十将”,通过战争手段一举控制关中地区,并向雍凉和汉中继续扩张。可以说“赤壁之战”对于当时各军阀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夷陵之战”:蜀汉国力大幅度下滑,固化三国版图

一、“夷陵之战”概述

“夷陵之战”发生于“荆州之战”之后。当时曹丕、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的形势已经出现。在“荆州之战”中,关羽被盟友偷袭战死,刘备所占荆州丢失,《隆中对》破产。

无论是为了给关羽报仇,给荆州官吏一个交代,还是为了至少夺回南郡,或者是曹魏谋士刘晔所说的炫耀国威,刘备都必须打这一场仗。

在战争前期刘备取得了一定优势,迅速向东进军。但是陆逊死守猇亭、夷道,掐死长江与巫山的口子,令刘备寸步难行。刘备主动挑战陆逊,陆逊都不应战。

关羽全军覆没,刘备缺乏一支强大的水军,也让他不敢用水陆并进,从陆逊后方登陆包抄的手段。双方僵持很长一段时间。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处于进攻方,进攻方的话自然是时间越长,锐气越弱。陆逊感到时机成熟以后,用火攻扰乱刘备的军队,再通过水军对刘备的狭长的连营进行分割、包围、歼灭。于是刘备大败而归,陆逊顾忌曹丕的进攻,没有穷追猛打,选择撤军。“夷陵之战”结束。

二、“夷陵之战”影响

“夷陵之战”中刘备可以说是惨败。数量众多的士兵阵亡,一大批人才或战死,或投降。“夷陵之战”对于刘备的个人威望而言也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后来刘备病死,托孤于诸葛亮。

诸葛亮重新制定战略,与孙权联合,休养生息,再将陇右视为北伐的目标。“夷陵之战”后,三国的版图、实力对比基本形成,虽然也有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总体而言没有太大的变化。

小结

总体而言,三国“三大战役”的规模并不是最大的,但对战后形势的影响确实是很大的。而且三国“三大战役”一利于曹,一利于刘,一利于孙,都是三国在各自发展道路上比较关键的一战。

不过小编对三国“三大战役”中的“夷陵之战”还是不甚认同的,小编私以为“夷陵之战”的影响力要小于“荆州之战”,“荆州之战”才是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夷陵之战”只是“荆州之战”的余波,而且是巩固了“荆州之战”后的形势而非改变。当然这只是小编个人观点,具体如何还是靠读者自行判断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游戏网


相关文章

234游戏网站地图
子站导航

大家都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