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竞 > 昔日回顾
我为什么被「金刚川」震撼?_志愿军
2020-10-25 08:41:09 作者:网络转载

原标题:我为什么被「金刚川」震撼?

一声哨响。

眼前宁静的山林突然“活”了过来。

一个个身影从成荫绿树下窜出,顶着枝叶做的伪装,半伏着身子,疾速前行。

远方硝烟滚滚,近处脚步匆匆。

乍看,炮火还未波及这一座山头。

但事实上,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颗炮弹何时会坠落,会在谁身边炸开,带走多少生命……

只是一瞬间——

大银幕上,烽火连天,血肉横飞。

大银幕下,我攥紧拳头,屏住呼吸。

战争什么样?

容不得你细想,它已然发生。

这是电影《金刚川》中的两个镜头。

在看片之前,我对它的了解,仅限于故事背景和强大的幕前幕后阵容。

还有预告片中那一句朴实的独白——“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唯一想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

哪座桥?它承担着多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过桥?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历史的这一页只有模糊认知,缺乏甚解。

直到看完《金刚川》。

管虎、郭帆、路阳,三大导演携手,拍摄了最悲壮最热血的战争场面,刻画的是最真实最炽烈的人性。

近两个小时。

我仿佛被拉回那个炮火纷飞的战场,时刻感受弹片擦身而过的窒息和点火奋战的激燃。

它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双重震撼——

不只感官,更在于心灵。

1953年,夏。

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金城战役,进入攻坚的关键时刻。

前线志愿军日夜不休,浴血奋战。

后勤运输线则要保证物资供给,为前线战士不断“输血”,才能保证胜利的可能。

其中,金刚川便是后勤物资运送至前线的必经之地。

它位于金城前线附近,最宽处达60米,水流湍急,不借助桥梁根本无法通行。

因此,工兵连接到一项重要任务——最短时间内,在金刚川岩里渡口上架起一座桥,并且保证它的畅通。

乍一听,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是在志愿军的手里,哪有什么任务不可能?

无惧炮火轰鸣,冒着生命危险,工兵连仅用7天7夜就架起了一座联通前线和后勤的载重桥。

于志愿军们来说,这是一座实打实的“生命之桥”;而在敌军看来,这座桥就是我方的要害,必须掐断这条供给动脉。

于是,在整个建桥的过程中,敌机接连投弹轰炸,甚至将已成型的桥炸毁。

怎么办?

我方没有退路。

没有桥,就建;桥炸坏了,再修!

任你火力碾压,炸弹倾泻,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和巍巍军魂一次次顶住袭击,撑起一道“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防线。

《金刚川》的故事,就在这不断的“炸毁-重建”中展开……

金刚川一役,至关重要却鲜为人知。

因此,如何在两个小时里让观众直观感受战役的重要性,知晓每一位志愿军的牺牲奉献,是摆在导演们面前的首要难题。

按照一般叙事逻辑,可能会选择一位“大男主”,由他带领观众走遍战场。

但管虎、郭帆、路阳另辟蹊径,选择打破线性叙事结构,从不同视角出发:

步兵、炮兵、对手。

有丛林行军,有地空交战。

三个视角,如同拼图一般,拼凑出一幅“金刚川架桥”的完整图景。

而且,这三个视角是平行进行的,地点、时间、事件保持一致,只是镜头捕捉的那个主人公不同。

这样一来,观众既可以借着不同人物的眼睛,将战役局面看得更全面;又会在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被不同人物爆发出的力量一次一次地震撼。

当故事走到尾声,那股力量也积蓄到顶点,令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从上到下,分别为导演管虎、郭帆、路阳

战争片最常见什么?

将领运筹帷幄,敌军狰狞狡猾,战士与爱人生离死别勾人泪下……

放心,这些元素,《金刚川》里都没有。

三位导演默契地选择了同一个切口:

塑造人物,以小见大。

还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上那一课吗?《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写下答卷:

“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这份可爱可敬,在《金刚川》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方面,是普通战士在生活中的血肉感,和战友之间相处的人情味。

几位主要角色,都塑造得立体丰满,很有辨识度。

工兵连战士刘浩(李九霄饰),出场自带一股子冲劲儿。

想上前线,想执行任务,偶尔还和连长开开玩笑。

如果不是身在战场,手里拿着枪、眼里闪着机敏,他的一颦一笑,和我们常见的阳光潇洒大男孩没多大区别。

相比之下,吴京饰演的关班长,一看就是部队里的老前辈。

坐到高射炮上,经验丰富,骁勇善战;走下高射炮,嘴不饶人。

张译饰演的张飞更有意思。

站在关班长面前,话不好意思大声说,但是敢大胆地“捂”着炮弹不给他多用。

这两个角色全程火花四溅,将战友兄弟之间的情义诠释得生动又深刻,令人难以忘怀。

其实,这些对于人物性情和关系的展现,在电影中不过是一个场景,几句台词,甚至一个细节一闪而过。

但就是这些瞬间,丰满了人物的血肉,让人立了起来。

同时,也与他们秒速切换的战斗状态形成强烈对比,构成第二重“可爱”。

你看刘浩。

仿佛前一秒,还像个孩子一样盯着胳膊上的蜻蜓,眼睛里满是迷茫;后一秒,炸弹袭来,身边兄弟血肉横飞,他满腔悲愤,从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男孩,变成知道何为死亡、但更加决绝战斗的男人。

他的成长,折射的是战争最残酷的一面——你不知屠杀何时到来,你不知何地就得告别。

还有张飞。

起初与关班长“切磋”,他处处小心翼翼,机警敏感。

直至迎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他发出冲天怒吼。

那张凝结血、汗、泥的脸上流露出的视死如归,与之前的谨小慎微对比鲜明,带来的震撼更是直戳内心。

他的反差,则说透了影片的主题——人虽渺小,人性伟大。

电影中,关于人物的留白还有很多。

而留白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无形中充实了人物弧光,也让观众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迫切想等电影上映二刷继续挖掘。

如果可以的话,我甚至希望每个人物都能作为主角,有一部量身打造的电影,看个过瘾。

信仰

《金刚川》中,第一眼看不到英雄。

看到的是一群和我们一样的普通小人物,会有莫名情愫萦绕,会和兄弟吵嘴斗气,会悲伤会愤怒会迷茫也会奋不顾身冲向最前线……

渐渐地,我们才发现,他们都是英雄。

什么是英雄?

不是仗着有钢筋铁骨能飞天遁地,因而不怕死;而是,明知伤之痛苦、死之可怕,却依然为了保护他人挺身而出,视死如归。

张飞、关班长、闫瑞、刘浩……个个如此。

更多人没有姓名,也没有一个特写,同样如此。

他们或是隐蔽在草丛中,保持一个姿势一动不动就是一整天;或是守着藏好的炮弹,随时准备战斗;或是大半个身子浸在水中,不断地建桥、修桥;或是迎着炮火跑过渡桥,还没来得及反击就血染金刚川……

面对枪林弹雨,他们“没有退路”。

不,更确切地说,他们从没想过要退路。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保家卫国。

以前看战争片时,我很多次内心发出疑问:

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真能强大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金刚川》提供了一个新鲜视角,巧妙地“回击”了我的质疑。

关班长和张飞的对手,敌军飞行员。

金刚川一役,他们驾驶侦察机在天空翱翔,内心的台词是:

天空属于我们。

这高高在上的俯视,可气、可恨,但透露出的军事装备上的悬殊信息却是真真切切的。

他们有飞机有大炮有精准雷达有各种炸弹;而我们的志愿军,还淳朴地叫侦察机“丧门神”,连延时炸弹会爆炸也不知道……

就是这样的对比,让对手的心态不断膨胀,膨胀到将天空当作自己的领地,将战争当作一场必赢的“show”。

可你猜怎么着?

一根名叫信仰的针,戳爆了他膨胀的心。

他俯视大地,却怎么都搞不懂:

为什么这座被炸毁的桥,总是一次又一次莫名其妙修好?

为什么?

其实不需要多漂亮多堂皇的原因,只用影片中一句旁白解释足矣——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唯一想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

因为是中国人,所以志愿披上战袍守护疆土;因为是中国军人,所以“没有一个怕死的”,唯一的目标是完成任务,建起那座桥,通过那座桥。

桥一次又一次修好,靠的不仅仅是钢铁、木头等建材,更重要的,是志愿军坚信胜利不畏牺牲、以血肉之躯筑起精神长城的信仰。

这信仰,对手也许永远不会理解。

但我们都知道,它深入民族骨髓,永远也不会改变。

这是《金刚川》高明的地方——

不一昧强调对手的恶,借以衬托我们的善。

而是从人性出发,以坚定的答案回击质疑,以鲜活的个体辐射一群人的可爱与伟大。

这样的伟大,才立体,才可信。

如果你追求视听享受,《金刚川》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连天炮火,激昂配乐,能给到足够的沉浸感。

许多画面冲击力十足,超出我的预期。

不过,我更希望你能在看完电影走出影院后,产生一些思考。

那些泼洒在战场上的鲜血,那些被刻在石碑上冰冷的名字,那些渐渐老去的身影……背后都是曾经无比鲜活、不畏牺牲的年轻生命。

有他们将青春投掷在硝烟里,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幸福安逸。

怎能遗忘?

不该遗忘。

越是在和平年代,越该与历史跨时空对谈,以传递一份不灭的信仰。

所以,《金刚川》的上映有其意义:

一方面,带领我们致敬最可爱的人;

一方面,它提醒我们,守住心里的那座桥。游戏网


相关文章

234游戏网站地图
子站导航

大家都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