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竞 > 昔日回顾
浅析蜀汉灭亡:人心向背的结果,也正是“天意”_荆州
2020-01-18 11:12:02 作者:佚名

原标题:浅析蜀汉灭亡:人心向背的结果,也正是“天意”

前言

“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傅子》)。

的确,纵观三国,蜀汉曾经地跨荆益,人才荟萃,三国九条好汉有其七,卧龙雏凤兼而有之(水境先生言:“卧龙雏凤,得之其一,天下可安”)。按理说,它是很有希望统一全国。然蜀汉立国仅有42年,即归灭亡。其兴也勃,其灭也忽,不得不令人深思。

一、蜀汉灭亡兆于荆州之失

早在建安12年(公元207年),诸葛亮就在他那著名的《隆中对》中明确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候,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赛,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而成帝业。刘璋闇弱……民殷国富而不能存恤……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战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在这里,诸葛亮看到曹操消灭了河北的袁绍后,军事力量的全盛,以及其“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政治优势,认为刘备非其对手,起码不可速图。同时,他也看到了孙权历经在世打下的政治、军事、经济基础及其地理优势,认为孙权只能为援而不能兵戎相见。况且,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集中地阐述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认为刘备的冤家对头不是孙权,而是曹操。基于以上原因,他提出了三国鼎立,联吴抗曹的主张。

《隆中对》又对地理形势进行分析,认为荆州北面有汉水和沔水,可以据守;南面“自桂阳、苍梧跨有交州”(《资治通鉴》卷六五胡三省注),可以“利尽南海”,发展海外贸易;“东连吴会”,指孙权所据有的江东;“西通巴蜀”,指刘璋所据有的益州(今四川及附近之地)。可见,荆益两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霸业可成”的资本,故必须兼而有之,才能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战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正因为荆州在军事、经济上的重要性,诸葛亮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借”荆州而赖之不还。然而,因关羽性格的骄傲和为人的“陵于大夫”使得孙权有机可乘,夺取荆州。

应该说,关羽出兵襄攀,其目的在于连通汉中,为北伐打下基础,其本身并不是在破坏“跨有荆益”的规划,并不决定着荆州之失守(因此得到诸葛亮的默许)。荆州之失,是主客观原因的综合。

在客观方面,孙权有才而蓄谋已久(荆州为吴蜀必争之地),且陆逊有奇才,吕蒙有政治头脑。

在主观方面,一是关羽政治敏感性不够强,不但没有贯彻执行诸葛亮连吴抗魏的规划,还辱骂孙权,并露骨表示,攻拔樊城后将移军灭吴,“终不敢尔,如使樊城拔,看不灭汝邪!”(《典略》)二是关羽过于托大,不了解孙权,更看轻了陆逊,以为其乃一介书生,不成气候,心生麻痹,违反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兵法;三是关羽性骄,素轻监军糜芳、傅士仁,“陵于大夫”,内部不团结。四是“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终退”(《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终于,军事重地江陵、公安被轻易袭取,关羽措手不及,败走麦城,最后被孙权擒杀。

在主客观原因的推动下,关羽终于轻易断送了荆州,为蜀汉灭亡打下伏笔。至此,诸葛亮的策划被打乱,荆州丢失,益州也就成了“孤绝之地”。蜀汉仅有益州,自保尚不易,怎能发展?此后,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原因之一就是荆州失守,使其不能“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与“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相配合。

二、夷陵战败,灭国之根。

如果说荆州失守,使蜀汉失去争霸的基础,使得蜀汉仅仅能自保;那么,夷陵战败,则对蜀汉灭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荆州失守后,蜀汉主力未损,兵力强盛(刘备亲率20余万精兵,御驾亲征东吴,是为夷陵之战),刘玄德颇得人心,诸葛亮神机妙算,虽然争霸已属不易,但自守还是有余。

然而,刘备“忿孙权之袭关羽”,贸然发动了“夷陵之战”(《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而且见好不收(战争初期,蜀军败孙桓,夺秭归,威震东吴朝野),妄图一举消灭孙权,替关云长报仇。但那谈何容易呢?“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连曹操都奈之不得,何况实力并不十分雄厚的刘备呢!

结果,夷陵一战,陆逊率兵五万,以逸待劳,火烧刘备70余里、40多座连营,使得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飘流,塞江而下”《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蜀汉从此元气大伤,不仅彻底失掉了荆州,精锐部队也消耗大半,国小、兵少,(诸葛亮北伐,全国总兵力才10万,而魏国单前线兵力就有20万),民弱,变成最弱的国家。诸葛亮纵有超人之谋,也是回天乏力。否则,以诸葛亮之智,刘备之仁、诸将之勇,诸兵之众,要夺回荆州不无可能,只是早晚的问题。况荆州是蜀汉争霸的必要基础,诸葛亮岂肯善罢干休。

三、从领导集团来看,刘备病逝使蜀汉失去了最强的凝聚力。

《三国志》评论刘备曰“先主之宏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又说:“刘备,天下之英雄,一世所惮”《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刘备,人杰也!”《三国志·魏志·刘晔传》),刘备“英雄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以袅雄之资,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入屈人下者”《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由上可知,不管刘备是枭雄,还是英雄,我们仅从时人,特别是他的对手们的评价就不难知道,刘备在当时的确是影响重大,是一个中心、一个凝聚人才和人心的中心。

难怪当刘备投奔曹操时,曹操煮酒论英雄,认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然而,当今很有一部分人对刘备却大肆贬斥,谓之无赖子,混迹儒门的小知识分子。其实,依我之见,蜀汉之能立国,与刘备本身的修养及其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不可分。可以说,若非刘备,其他人是很难在那种条件和环境下自存的,更不用说立国。因为刘备虽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家道早衰,刘备本人也是“贩履织席为业”《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因为贫穷,他要组织武装是很不容易的,故而他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固定的地盘和部队,只能东投西靠。刘备如果不是以其贤能及因贤能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刘备以其本身的家庭是绝对建立不起蜀汉政权的。

回顾历史,不能知道,刘备是很注意人心向背,注意自身的修养及由此而产生的凝聚力。

(一)他具有当时人最优秀的品德,以“仁”凝聚人心。当他任平原相时,“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刘备御寇,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当刘备得知刘琮向曹操乞降,或劝其劫刘琮及荆州吏士经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孔衍《汉晋春秋》)虽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已提出“跨有荆、益”乃称霸之基,刘备却不忍取之而自济,其“仁”至矣。当曹操追急,刘备率军民撤退,“比至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对此,《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作出了公正的评价“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方不失道。追景升之情,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于同败”。

(二)刘备谦恭待人,重视人才也是加强凝聚力之道。刘备虽属皇室,但能与草莽英雄关、张桃园结义,“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此外,刘备三顾茅庐和白帝托孤之事也感人肺腑。难怪他从江陵撤退时“荆楚之众,从之如云”(《三国志·蜀志·刘巴传》),就连曹操谋臣程昱也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征士傅干说“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三)刘备虽无兵书专著,但实践经验丰富。他曾参加过镇压黄巾之战和征讨董卓之战,跟孙、曹均交过手,能领导战争,可谓能文能,故吴大鸿张俨说:“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为敌战之国,执势不俱王。至操备时,强弱悬殊,而备犹出兵阳平,擒夏候渊。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蒋济)言彼时有涉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多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日而语,犹能暂时取胜,是时又无大吴犄角之势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附张俨《默记·述佐篇》)这些记载不能不说明刘备善于用兵,只是与曹操起点差距太大,以致不能像曹操那样很快就取得成果。

可见,刘备不管是从品质,还是从重视人才,还是从军事才能来说,都能收人心,聚众力。再加上刘备系刘家正统,很能得到一部份“忠臣义士”的拥护。

所以,刘备不仅仅是蜀汉意义上的国君,更是蜀汉的中坚,蜀汉的命脉。国君可接,而中坚不可去,命脉不可断也。

也许,正因为刘备文武兼备,是蜀汉最强的凝聚力,才使得没有多大才能的刘禅更难树立威信,更难有一股无形的凝聚力。刘禅,小名阿斗,一个乐不思蜀的昏庸无能者,他既没有参加过战争,立过战功,也不懂得如何去凝聚人心,而且没有雄心壮志,听信谗言,使诸葛亮北伐功亏一篑;又贪生怕死,不如其子刘谌多矣。特别是诸葛亮死后,宠信宦官黄皓,使政治腐败,内部矛盾加剧。当时吴臣形容蜀汉的情况说:“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

刘备,绝世英雄;阿斗,扶不起的。二人皆为蜀君,前后而已;然而两相对比,当时蜀汉臣民失落感、离心力是可想而知的。故虽有诸葛亮为相,仍难逃灭国的命运。诸葛亮北伐,没能出现他所想象的“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大概也是因为时人对刘禅的不信任、没有信心的缘故吧。可以说,像刘禅这样昏庸的皇帝,若不是借刘备的余威、正统的优势和诸葛亮的竭力扶持,还能坐得下去吗?

可见,刘备病逝,对蜀汉的打击是多么地沉重啊!

四、人才不继使其失去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才是一个集团、组织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内在动力,人才是一种巨大的宝贵财富。一切战争,归根到底,其实都是一场人才战。可以说,人才亡,则国亡;人才兴,则国兴。

纵观蜀汉历史,蜀汉灭亡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人才过分集中与人才断层不继。夷陵之战前,蜀汉可谓人才云集,单说三国九条好汉有其七(后关、张死去),卧龙雏凤兼而有之(后雏凤死去),还有一班如邓芝、蒋琬、费 、董允等能臣,人才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蜀汉历史的最高峰。然遗憾的是,蜀汉人才史没有延续性,过份集中地产生,又过份集中地死亡。看夷陵战后,特别是诸葛亮北伐时期,人才凋零,后继乏人,出现了“蜀中 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危险局面。

诸葛亮自己也看到潜在的危险性,故他在《后出师表》中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兰、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又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时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矣”。这也许就是诸葛亮“六出岐山”的苦衷吧。

一方面,蜀汉人才剧减,后备不足,能称得上上将的只有魏延;却因用兵才略与诸葛亮不合而受压制,不仅才干未尽,且含冤而死。此后,文臣自费 被刺之后,可谓安国之臣少到极点。

另一方面,魏国曹丕有威有略,且其臣司马懿机权干略,不在诸葛亮之下,何况司马仲达部属张郃、郭淮等均强于蜀将,更可怕的是其地处中原,人才层出不穷,前后无继,无断层之忧,如司马司、司马昭、钟会、邓艾等,其才略均不亚于蜀汉末期蜀汉的灵魂姜维,即使是吴国,陆逊还在,不减其勇其谋。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姜维纵有回天之力,也难挽覆舟于狂澜,诸葛亮之“出师未捷身先死”乃是必然的。

五、从蜀汉国力和地理环境看,灭亡是迟早的。

蜀汉自失守荆州后,仅有益州一地。而荆益两州缺一不可:兼而有之,则两地均是活地,都是可以用武之地,攻守进退都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但缺少任何一州,都成了“孤绝之地”,难攻难守,犹鸿雁之断翅,十分不利。

从当时的地理形势看,汉中是小盆地,关中有八百里秦川,三条谷道连结关中和汉中有如车辐之聚于车毂(从汉中北入关中,跨越秦岭有三条谷道:由东向西有子午道、傥骆道和褒斜道。东道子午谷最险远,有660里的高山险谷,直通长安;中道傥骆道最近,谷长420里,通关中武功。西道褒斜道较为宽坦,谷长470里,该道中段,有条西出折而向北的支道叫箕谷,往北经散关即达陈仓);由北向南攻,可以诸道皆出,居高临下会聚汉中,任何一条道路都无被切断之虞;由南向北攻,诸道并出。出谷仍将分散在八百里秦川的东西川上不易集中。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蜀汉十分不利。

同时,由于蜀汉仅有益州,国力薄弱,兵少粮少人才少。故其北伐只能集中一路,又有运粮之难及粮草不继甚至粮道被截为之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因为兵少将少之故,被魏将张郃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马谡失街亭,赵云败于箕谷,从而粮道难保,后方不得不败退。此后,诸葛亮和姜维也往往因粮草不继而不得不收兵。

六、丧失用奇之机,等于丧失希望的曙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蜀汉灭亡兆于荆州之失,根于夷陵之败。荆州之失给刘备霸业的实现以严厉地打击,但单有荆州之失,蜀汉还有夺回荆州重争霸业的可能性。然夷陵之败损兵折将;刘备托孤,凝聚力剧减,国力剧弱,再也无法夺回荆州,霸业已是无望,仅能暂时自保而已。

基于荆州之失、夷陵之败,使得蜀汉国小力弱,人才缺乏,再加后主无能,使得其没有资格与吴、魏,特别是和魏国进行和平竞争——休兵息民。因为当时“天下三分,魏国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而已”(《三国志·刘晔传》裴注引《傅子》),和平竞争只能坐以待毙。

正因为蜀汉失去了和平竞争的可能性,才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屡次劳师动众,进行北伐(这也许是诸葛亮难言之苦衷吧)。若不北伐,人们的正统思想将逐渐淡化为零,凝聚力、向心力也将变得更弱。可以说,诸葛亮除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前出师表》)的主因外,还在于“树立威望,凝聚蜀汉人心”。

依当时的形势,蜀弱魏强,而战争则是军事、经济、政治综合力的较量。故蜀汉失败是必然的。但必然中还有偶然,蜀汉能否复兴,着关键是不能和魏国打消耗战,而只能险中求胜,即依魏延的分析,曹魏长安守将夏候懋胆怯无谋,魏延可率精后五千,负粮兵五千,循子午谷出奇不意,十日到达长安。那时夏候懋将弃城逃走。而他则保证留守20天,诸葛亮率大军可以赶到,如果这样的话,蜀汉还有复兴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而已。

然而,诸葛亮却把这一线希望也放弃了,因为当时子午道全在魏境,故诸葛亮认为那是弄险,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三国志·魏延传》裴注引《魏略》),结果“六出岐山”而无攻,反中了曹魏“致人”之术,落得个“长使英雄泪沾巾”的悲叹。

难怪陈寿认为诸葛亮“将略为短’,以弱抗强,不出奇兵,百虑安全取胜,古今中外尚无一例。

如果说蜀汉在夷陵战后还有可能复兴的话,那么诸葛亮首次北伐丧失用奇战机,却使得蜀汉复兴根本无望。但诸葛亮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树立威信,凝聚蜀汉人心;联吴外交,推动北伐;王业不偏安,北伐中原死中求生;蚕食魏境,观鲜何隙(关之法《诸葛亮北伐新探》)五股合力的推动下,却不得不北伐。但北伐基于不可克服的客观原因,又不得不失败。屡败屡战,恶性循环,从而劳民伤财,久之会丧失人心;而曹魏休养政策,可得民和,故蜀汉灭亡也是人心向背的结果,是“天意”,是历史的必然。游戏网



相关文章

234游戏网站地图
游戏中心
手机游戏
app大全
单机游戏
网络游戏
网页游戏
手机网游
新闻中心
网游新闻
手游新闻
单机新闻
原创栏目
综合热点
实用问答
专题文章
图片中心
美女图片
爆笑图
二次元
网游图片
单机图片
手游图片
视频中心
单机视频
手游视频
网游视频
视频综合
游戏赛事
攻略中心
单机攻略
手游攻略
网游攻略
爆料中心
娱乐八卦
新鲜事
国内新闻
评测中心
单机评测
手游评测
网游评测
子站导航
234游戏网
234问答
234游戏论坛
vr频道
问答2
问答3

大家都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