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料站 > 八卦娱乐
保尔:清人塑造了三百年前的“眯眯眼”审美?_美女_东方_女性
2022-01-03 09:29:01 作者:网络转载

原标题:保尔:清人塑造了三百年前的“眯眯眼”审美?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保尔】

近年来,关于中西“审美差异”和辱华争议的新闻,频频站上热搜。杜嘉班纳那种“眯眯眼求教化”的荒诞画风犹在眼前,而最近,《雄狮少年》以及三只松鼠事件引发的争议,同样因“眯眯眼”而起。

在相关争议中,一些人把细长眼、单眼皮、眯眯眼、东方韵味、辱华这些词汇搅和在一起,相互辩论甚至彼此攻讦,种种情境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味。

什么是“东方韵味”?“东方韵味”一成不变?

中外之间存在审美差异,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问,难道西方人对美女的认识,真的就与中国人不同吗?当然不是,且看中国的美女影星,在好莱坞大片中吃得开的有的是。反过来,西方的美女影星同样在中国有很多粉丝。可见,对于女性审美,至少在今天,中西方是存在很多共同点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品牌广告为什么就不能请中外同喜的美女呢?对此,很多外国人的回答是,这些美女固然很美,但她们没有“东方韵味”。

所谓的“东方韵味”是什么呢?这种韵味不重美丑,而重视东方民族的“特殊性”,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中国人独有的特点。在外貌方面,突出呈现于眯眯眼、高颧骨、厚嘴唇。除却外貌特征,还有具体的情境表达。比如,《末代皇帝》里华丽的装饰、沉静的体态、冷峻的表情……

《末代皇帝》剧照

中国女性的“美”就是这样的吗?这究竟是东方韵味,还是打着东方韵味的幌子,用文明等级论、历史停滞论描述东方?看看历史,不言自明。

对于美的追求,贯穿于中华文化之中。《诗经》开篇之作《关雎》就刻画了美丽的“窈窕淑女”。在其后的篇章中,中原各国的美女纷纷亮相,《桃夭》中的新娘“灼灼其华”,《硕人》里的庄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些女子生动呈现了两千多年前周人审美的主要标准。

自秦以后,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地域之间的差异性明显缩小,但审美的取向并未从此固定。

唐代以前,社会上层基本上以纤细为美,从前秦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到汉代轻盈掌中舞的赵飞燕,再到南朝“抱月飘烟一尺腰”的张静婉,这一时期文学作品、艺术绘画、人物陶俑中的美女形象,都具有纤细苗条的特点。直到唐朝初年,仍是如此。

但太宗朝以后,体态审美开始发生变化。盛唐时期的绘画作品,也都以体态丰盈作为美妇人的突出特点,而且不吝啬于展示丰腴体态。比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人,身穿薄纱,肌肤微露,显示出娇柔妩媚的身姿。

《簪花仕女图》(资料图)

从唐代中期开始,胖瘦审美再度转型,晚唐杜牧《扬州三首》中的美人已是“纤腰间长袖,王佩杂繁缨”,六朝弱不禁风的瘦弱美女已然再度回归。进入宋代,上流推崇的美女不仅要瘦弱,还要有病态之美。

明清时代,对女性审美的纤弱形象有了更为明确的描述,瘦弱之外,还要有瓜子脸、樱桃小嘴,衣服要捂得严严实实,走路也得弯腰弓背。这种形象不仅与大气奔放的盛唐美女大相径庭,比之于两宋时期的仕女形象,也有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形象也一度影响到了西方对中国女性的认知。这一点,我们后续再做展开。

总之,古代中国对于美的理解不尽一致,但总体上有回溯,也有流变,有多元的表达,也有趋于统一的共识。西方人眼中那套“东方韵味”的模板,能概括古代中国这套审美的体系吗?大家想想就明白。

传统的扬弃

中国古人评判美女,还注重容貌之外的内容。可以说,美与不美,不止是审美问题,还关乎到价值理念。

还是回归到中华文明的早期经典:《诗经》歌颂的女子,常常与农业劳动有关,特别是在与“女织”密切相关的桑树林,尤其容易酝酿爱情。南北朝“乐府双璧”的两位女主人公,也都是女织的能手。

为何美女要从事劳作呢?一种解释是,这与所谓的“德言容功”有直接关联。《礼记》言: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一个能够得到好评的女性,无论如何都不能是游手好闲、无病呻吟的人。于是,但凡是广受赞誉的美女,其美不止于容貌,更在于兼具四者。

这种美的意涵,也渗透到了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中。比如著名的《女史箴图》,所描绘的人物不止美于容貌,更重要的是有贤德。某种意义上,画家所绘的不是女性的五官,而是优雅的气质,以及透露出的贤良、聪慧、理性等品性。

明清时期人们对女性审美的内涵要求,又发生了变化。女红手艺不再重要,但琴棋书画的本领却显得尤为突出。在贾府,四位小姐的贴身侍女叫抱琴、司棋、侍书、入画。显而易见,簪缨之家对女子的要求,已经更多转向琴棋书画,具有这些能力的,才是当时上流推崇的理想女性。

《红楼梦》剧照游戏网



234游戏网站地图
子站导航

大家都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