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料站 > 娱乐动态
遭遇营销号群嘲半年后,六小龄童如今怎么样了?_孙悟空
2019-12-03 01:00:30 作者:佚名

原标题:遭遇营销号群嘲半年后,六小龄童如今怎么样了?

文 | 指一

2018年12月,原本活跃的六小龄童,开始了微博的清理活动。

就在几天前,著名演员六小龄童站上了领奖台的C位,领取了2018年丝路凝聚力盛典上的“终身成就荣誉奖”。

原本按照惯例,他会将这条微博置顶数日,直到下一次重大新闻出现。但这一次,这条微博最终没有挺过年关。原因很简单:转发评论里的负能量太多,几乎没有什么善意的评论。

原名章金莱的六小龄童,从未想到自己会陷入这样的质疑之中。作为86版《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他的人生一度活在了角色里。

电视上,他饶头、骚手、翻腾、定睛,把一只神猴演的惟妙惟肖,一声“妖怪哪里走”,幻化成多少80后、90后童年对于正义的全部理解;

但在网络里,晚年的“表演艺术家”却遭遇了完全另外一幅景象:他成了亚文化“六学”的缘起,他的每一次发言都成了戏谑的来源,甚至成了不少自媒体的攻击对象和流量池。

有家自媒体说他是“巨婴”,作为老艺术家,六小龄童其实很难找到“轻松幽默”的化解办法,他能想到的,只能是投诉。

一次投诉之后,又成就了自媒体的第二篇十万加。今天的六小龄童,已经很少在微博上发言。

从六小龄童的微博回复里,可以大致猜到端倪。在希望网友为已故的杨洁导演投票时,微博下面点赞数最多的一条评论是:中美合拍的西游记呢?

营销号愿意用段子来换取一切流量,哪怕是

“我最大的痛苦,就是演了孙悟空,但我不是真的孙悟空。”

1

网络暴力下的六小龄童

六小龄童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网络热词的主角。

2018年,一条吴承恩故居挂满六小龄童画像的新闻瞬间在网上炸了锅。

尽管事后被证明,六小龄童画像仅仅出现在故居中的美猴王世家艺术馆里,而美猴王艺术馆也不过在故居的一个角落之中,但不少自媒体依然不依不饶,对此攻讦。六学由此兴盛,文体两开花、张口就莱、无中生有等网络词汇层出不穷。

但在这之前,六小龄童和饰演的美猴王孙悟空,在人们心中几乎是个完美的形象。

三十多年前,还在浙江省昆剧团的六小龄童,在父亲的强烈推荐下,成为了杨洁导演《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

六小龄童出生于猴戏世家。从他算起,往上四代,都是演猴戏。父亲章宗义更是集大成者。当时,猴戏按照戏路不同分为南派、北派,章宗义就是当时南派猴戏的代表。

1986年,《西游记》在央视试播前11集。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巨大的反响,甚至创下了89.4%的收视率神话。

即使在2016年,关于六小龄童的评价还是极其的正面:2016年,一条关于美猴王的百事可乐广告片让六小龄童再次回归到大众视野。几乎一夜之间,六小龄童微博增加了600万粉丝。

三十多年后,日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六小龄童并不懂得如何运营微博、如何迎合粉丝:几乎所有的微博都是简单的文字+图片。但因为微博内容常常总能将一些看起来不相关的新闻和《西游记》联系在一块,最终成了网民的“引爆点”。

其实回想起来,絮絮叨叨,这几乎是我们父辈这一代人身上的共同特点。尤其是已经60岁的猴王,将一辈子都用在了一个角色上,让他们脱离角色和成就,实在是一件反人性的事。

没想到,这最终成了网民和营销自媒体反复攻讦的点。

六小龄童微博上只要提及西游记,留言中就说文体两开花;六小龄童微博只要一提及孙悟空,就是指责霸占孙悟空解释权。

他并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在网络上攻击他。他将这描述为,“一个非常不好的小组织在黑自己”。

他微博发的越多,“小组织”也就黑的越猛。

但家族四代演猴,演孙悟空既是工作,更是家族传承。

六小龄童对猴的热爱,甚至达到了无理由的痴爱。

他经常去北京潘家园的古玩市场淘一些有关猴子主题的古玩回来,拍照发在朋友圈里。甚至有些在外行人都看来假的不行的物件,它也依然原价买来,发在朋友圈。

“只有极度天真的人才会如此沉浸,才会如此絮絮叨叨,”一位接近六小龄童的记者表示。

2

嗜血营销

六小龄童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营销自媒体开始密集写关于自己的文章。

自己上台表演高抬腿,有营销自媒体骂,“卖弄情怀”;发一条为《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国漫的点赞微博,自媒体说成是“丢老艺术家的脸”;一讲《西游记》,就被自媒体解读成“霸占孙悟空解读权”。

六小龄童想不明白,为什么突然这么多营销自媒体站在他的对立面:自己当年参演《西游记》,既没赚到钱,工资也只有二十块,而且一拍就是六年,几乎把最好的二十几岁的年纪都献给了这部剧;即使现在,生活依然朴素,住在一栋水泥外露的旧小区里,骑自行车是最主要的通勤工具。

一个60岁的老艺术家,演了一辈子孙悟空,既没有获得金钱回报,也没有享受粉丝打榜的荣光,只是在自己刚刚熟悉的社交媒体上为自己的事业说两句话,就遭遇了铺天盖地的谩骂。这事儿,六小龄童显然想不通。

六小龄童也试图与他们和解。

花甲之年的六小龄童,手机里并没有多少热门应用,微博和微信已经算是最常用的软件。为了跟网民学会沟通,他甚至学会了发表情包。其中,最多的一个表情是,手动狗头——这在网络世界的含义是,无所谓或滑稽的意思。

但这并没有缓解自媒体的恶意。甚至,有些自媒体开始从娱乐消费升级为人身攻击。

一个名为“皇太极在纽约”的公众号,以《巨婴六小龄童》为标题,直言不讳的指责六小龄童为巨婴:文中将六小龄童描述为一个自我和排他的戏霸,不仅多年以此为生,还试图霸占孙悟空的解释权。

甚至,文章中还直接攻击六小龄童:“大家都玩过一个游戏叫成语接龙,例如:目中无人~人五人六~六小龄童……”

更有自媒体从diss六小龄童变成了攻击六小龄童的女儿:29岁的女儿至今未嫁,是因为六小龄童极其宠溺女儿、标准苛刻,普通女婿根本达不到标准。

营销号们将一个60岁的艺术家当成了“审丑”的对象,但别忘了,六小龄童是国家一级演员、多次金鹰奖男主角获得者,是功成名就的老艺术家,用一辈子的努力试图赢回一些尊重,应当并不过分。

营销自媒体的无休止骚扰让六小龄童难以接受。他也尝试过一些更极端的方式,比如——投诉。

但这似乎更让自媒体兴奋。公众号“皇太极在纽约”在收到投诉后,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六小龄童要告我》。文章再次展现了“撒泼耍赖”的技能:不承认错误,反而态度蛮横,“删文是不可能的,道歉也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是不可能的”;不仅不承认错误,反而将自己的行为美化,“互联网时代不怕有人骂,就怕没人记得”。

但矛盾的是,文章一边是对六小龄童进行的一通批判,但字里行间透露着被老艺术家投诉的荣耀与快感。

六小龄童已经放弃理解为什么这些营销自媒体要一直写他。只不过,他的微博中,发布的越来越少,一些有争议的微博,则选择迅速撤下。

甚至,为了少给一些自媒体提供素材,在一次颁奖结束之后,花甲之年的他只花了15秒的时间,就迅速跳下舞台、离开报告厅,疾步穿过酒店大堂之后、消失在电梯口里。一套动作一气呵成。一位常年跟拍明星的摄影师感慨,“拍了这么多明星,第一次见一个明星跑这么快。”

而此时的屏幕还放着一些《西游记》的片段。戏里的灵活,映衬显得,戏外的无奈。

3

当老艺术家成了流量的人肉馒头

事实上,不仅仅是六小龄童,很多名人和公司都遭受着营销号的困扰。

此前,滴滴司机被空姐杀害一事,一个千万粉丝的营销自媒体以《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里数钱》为标题,靠着想象露骨的描写着空姐遇害现场的惨烈画面。最终,文章遭到大量读者投诉,公众号最终彻底关停。

同样,著名主持人李咏去世的消息,也引发了大批营销号的“狂欢”。因为癌症去世的原因,一大批自媒体开始延展开来,痛骂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严重,以及逃离一线城市等文章。

不管是名人,还是重大社会事件,营销号几乎无处不在。是什么刺激营销号去不断吃“人血馒头”?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确实,一张刺激眼球的照片,一个血腥暴力的视频,一段断章取义的话语,一篇炒作情绪的文章……这些一篇篇看似独立的营销自媒体文章,力量不容小觑,他们更懂得如何煽动和刺激情绪,把同一个内容不断地炒作。动作变形的传播背后,是对流量的渴望,以及对流量能带来的快钱的渴望。

2018年6月,一公众号发布文章《悲剧!停车忘拉手刹,柳州1岁男童被卷入车底,不幸身亡……》,文章开头利用男童车祸的新闻作为开头,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但结尾话锋一转,居然是一个当地某商业广场开业的广告。

同样,李咏去世的新闻,甚至被蹭热点、包装成了绿茶抗癌的广告。在完成KPI之后,甚至自媒体还将业绩晒到了朋友圈,宣称将去KTV纪念李咏。

对六小龄童连发两篇诋毁文章的公众号“皇太极在纽约”,靠着两次诋毁的方式获取了不少的流量。而其变现的方式也极其简单粗暴:售卖面膜和保险。

《礼记》有云:“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意思很简单:一个人的言行受到几个人的关注,就应该受到多大的严格约束。一些营销自媒体只顾流量,不惜蛊惑民众,拼命消费名人和社会热点事件,疯狂占用社会公共资源,是新时代的“吃人血馒头”。

4

警惕营销号制造的“后真相时代”

2016年,当六小龄童通过百事可乐的广告片再次回归大众视线的同时,在欧洲,“后真相”成为了年度热词。

就在这一年,特朗普正式成为了美国总统,英国的脱欧运动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新媒体的崛起,让民众更容易被情绪所影响。牛津大学对“后真相”有一个专门的词条,其解释是:相对于客观事实的陈述,民意更容易受情感和个人信仰的影响。

这意味着,事实本身的重要性下降,公众更倾向于凭借自己的情感经验和自身的观点看法对事件作出评判。

这恰恰给了不少自媒体“发挥”的空间。于是,巨婴六小龄童、霸占孙悟空解释权等文章鱼贯而出。疯狂攫取流量的背后,是自我的商业逻辑:通过广告、商品售卖等形式变现。

一个问题是,营销自媒体抢占了民众的注意力和社会公共资源,但并不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反而是只是快速消费名人、社会事件,挑动情绪并迅速商业变现。某种程度上,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更是对舆论场和公共空间的抢占和掠夺。

2016年11月,就读于日本政法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闺蜜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残忍杀害。因为手段残忍,一度成为国内舆论场上讨论的热点。

11月13日,新京报以《江歌案:先分清道义和法律责任》为题,发表了评论。全文1208字,引用报道事实部分就有376字,占据文章31%。全文通篇采用陈述语气,文字克制,始终围绕核心事实进行讨论。但最终效果一般,中青报网站的点赞数仅为45个。

次日,知名营销号咪蒙发表了《刘鑫江歌案: 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的文章,全文不仅使用11个问好和8个感叹号,还多次使用“混蛋”等还有强烈情感词汇,甚至,文末还附有对刘世峰行刑的号召和签名链接。这一篇文章,最终轻松斩获10w+阅读,并在全网获得转发。

显然,诸如咪蒙等营销自媒体,尽管在权威性、内容深度上并没有传统媒体更专业和认真,但凭借着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了解,同样获得甚至超越传统媒体的“注意力资源”。但这些营销自媒体并没有将大众的信任转化为社会责任,而是扭头和商业“媾和”。

事实上,不少人已经开始反思。2018年,央视《焦点访谈》曾痛批自媒体,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编造内容、使用惊悚标题、恶意中伤名人。并发出警告,“这些病该治治了。”

“我最大的痛苦,就是演了孙悟空,但我不是真的孙悟空。”这是六小龄童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但六小龄童不是真的孙悟空,六小龄童只能提出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西游记》里面我一看妖怪就打死了,生活里,我认为你这是谎话,我怎么处理呢?”

参考资料:

何可以,贵圈,六小龄童:第七十三变失败

X博士,六小龄童是时候上《吐槽大会》了

吴二棒,腾讯大家,六小龄童:其实是我们大部分父辈的样子

THE END游戏网



相关文章

234游戏网站地图
游戏中心
手机游戏
app大全
单机游戏
网络游戏
网页游戏
手机网游
新闻中心
网游新闻
手游新闻
单机新闻
原创栏目
综合热点
实用问答
专题文章
图片中心
美女图片
爆笑图
二次元
网游图片
单机图片
手游图片
视频中心
单机视频
手游视频
网游视频
视频综合
游戏赛事
攻略中心
单机攻略
手游攻略
网游攻略
爆料中心
娱乐八卦
新鲜事
国内新闻
评测中心
单机评测
手游评测
网游评测
子站导航
234游戏网
234问答
234游戏论坛
vr频道
问答2
问答3

大家都在搜